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武阳丰等在Circulation撰文评述中国健康困境:仅将问题停留在改进医疗体系远远不够

2016-06-21 09:25:3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8次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对于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因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经济的腾飞开始了。而经济的发展,也变迁了国人的生活。

 

近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阳丰等在Circulation发文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即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的全面渗透,虽然极大改善了国人的生活,但也是加深老龄化进程、促成国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以及环境污染等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其中50%源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GDP的上升,还有空气、水、土壤的污染。


还有就是餐桌上、茶几上越来越多的加工食品,比如含糖饮料等。此外随着电视、小汽车等的猛增,人们的体力活动也大幅减少。

 

而市场经济的繁荣,则加重了私有化程度,国人的竞争压力、精神压力也随之而来,而不同地区经济差距,也使得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衡。

 

1978年,城市人口仅18%,而到2003年就已暴涨到74%,在2008年已达到80%。人口的密集和城乡生活的差异,也促使人群体力活动减少、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增大,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更为流行,水、空气污染也进一步加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851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00亿美元。这种贸易的流动,使得快餐、高盐高糖食品饮料等消费大幅增加。

 

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开启,也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以及出去走动机会也逐渐减少,因为在中国有8.5亿人在使用手机,3亿人在使用固定电话,随着手机功能的升级和微信等的推广,网民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经济上带来的变迁,也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愈来愈凸显。而与之相称的是,慢病防御仍较为薄弱。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大幅增加,而公众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较低。此外最常见的吸烟、高盐饮食,管控虽有下降趋势,但仍然不甚理想。

 

此外,当前医疗体系也不能满足慢病的防治。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初级医疗保健人员不到70万,在医院忙乎的医生有130万。此外,虽然63.8%的医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但这样学历的人员在基层仅有33.2%。基层医院的薄弱,使得大批患者涌向三甲。

 

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得预防裹足不前,患者医疗负担加重,医疗质量打折,医患矛盾加深,慢病控制无力。

 

具体到心血管疾病,抛开预防不说,就急性心梗救治而言,China PEACE就显示过去十年,虽然医疗条件大有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发展较快,但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无降低。

 

纳入全国51家医院的CPACS -1研究结果也显示,2004-2005年,2/3STEMI患者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多于一半患者出院后循证医学证据明确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不足。此外在三甲医院有47.5%,非三甲医院有25.1%的低危患者接受了PCI治疗。

 

作者指出,就此下去,即使经济发展保持在9%的增速,但还是远远落后于慢病所致医疗花费的增长速度。


1987-2003年,全国总医疗花费年年均增长12%,其中心血管病的花费年均增长约18.6%。而近些年医疗花费增速大幅提升,到2004-2013年达16.6%。慢病,尤其是心血管病,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掣肘。

 

如何走出困境,更好应对挑战?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中,也开始着手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但这远远不够。武阳丰等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先着手:

 

1.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仅仅将问题的终结停留在医疗体系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各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规划和行动才是关键。

 

2.政策导向以及实际实施都应以“防胜于治”为核心。

 

3.医改需要紧贴慢病防治特点和发展趋势。革新后的医疗体系应该可以提供持续的终身健康保健服务,而非现在无连续性的零散的医疗服务。


此外,要把初级医疗服务做到前,而非限于院内看病诊病,此外要在社区健康干预做大文章,做好群防群治,而非仅限于个体的“小打小闹”。

 

4.亟需开展和验证适于在人群推广的低成本、简单易行、可持续的健康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


来源:Yangfeng Wu, Emelia J. Benjamin, Stephen MacMahon, et 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Economy of China. Circulation, 2016;133:2545-256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