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1 06:25:06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2次
“千县万医”专栏
濮阳
病例报告者: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张静
患者男性,38岁。因“持续胸痛4小时”入院。
患者症状表现为4小时前行走后发作胸痛、胸闷,伴出汗,症状持续不能缓解,逐渐加重。遂急诊就诊我院。既往史无特殊。
行心电图检查提示Ⅱ、Ⅲ、AVF、V4~V6导联ST段压低0.1~0.2 mV,V1~V3导联ST段抬高0.1~0.3 mV。急诊查心肌酶谱和心肌梗死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测提示血小板计数47×109/L。
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无血液病史,自述平时体检发现血小板计数低,查体未见明显出血点及出血倾向,CRUSADE出血评分为4分(低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Ⅰ级,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入院前急诊科已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建议行急诊冠脉造影术检查,必要时急诊介入治疗。
因患者血小板计数低,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及脏器出血风险。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前向血流TIMI 0级,给予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术后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38×109/L。
术后用药为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qd),氯吡格雷75 mg qd,瑞舒伐他汀10 mg qd。术后追问病史,患者母亲及女儿均有血小板减低,考虑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43×109/L,肌钙蛋白33.67 μg/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1~V3导联ST段较前回落0.1~0.2 mV。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前壁运动幅度消失。术后第2天复查血小板计数30×109/L。
血液科会诊意见建议口服咖啡酸片,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骨髓穿刺检查明确血小板减少原因,必要时输注血小板,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输注血小板及骨髓穿刺检查。
予隔日检测血小板数量,术后第4日血小板计数28×109/L,术后第6日血小板计数29×109/L,患者未见明显出血倾向,暂给予停用阿司匹林片。出院时复查血小板计数29×109/L,出院用药为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钙、曲美他嗪及美托洛尔缓释片。
患者出院后2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30×109/L,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监测血小板无进行性下降趋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指出,本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首先应当区分两个概念: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功能。
生理情况下具备一定数量范围、且功能正常的血小板,才能保证凝血机制的正常运作。临床上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并不少见,通过分析这些病例同时结合血液科的专业意见来看,部分患者尽管血小板计数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但功能尚可维持。例如本例患者发生了急性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其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应当有血小板的参与,因此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尚可,对这类患者积极抗血小板治疗也是正确的决策。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不全的最大风险在于因生理性止血障碍,导致机体对出血的耐受性降低、出血难以控制甚至无法止血。在血小板功能正常的前提下,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基本不会导致严重的出血风险。本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20~40)×109/L,所以尚未出现出血性事件。
然而应强调,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功能,因此血小板减少情况下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显然会增加出血风险,甚至发生致命性出血。这时首先应明确患者是否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双联还是单药,以及强度如何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即使不行介入治疗,也要采取相对积极的抗血小板策略,目的是尽快使病变稳定,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应慎用,稳定型冠心病则视情况慎用抗血小板药物。其次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当持续性下降时考虑药物调整,一旦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征象和事件,应立即调整方案或停药。此外,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获益和出血风险并存,血小板减少症的专科处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也是非常必要的。
临床生涯同进步
敬请关注“千县万医”病例讨论专栏
想评论:请点击微信文末最下端右侧“写留言”。
相关阅读:
【“千县万医”走进眉山】50岁男子骨折后3月突发呼吸困难,为何?
【“千县万医”走进宜昌】介入治疗急性心衰发作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讲究”
【“千县万医”走进平顶山】究竟是哪种药物导致介入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
【“千县万医”走进濮阳】老妪三支病变遭遇乳腺癌,PCI后切“癌“抗栓治疗有讲究
【"千县万医"走进南充】PCI治疗左主干闭塞致心梗患者术后死亡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