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4 07:15:1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2次
“千县万医”专栏
平顶山
病例报告者: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海洋
患者,男,59岁,因“突发胸闷、心慌、大汗、恶心1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恶心,无头痛,胸痛,呕吐,无咳嗽,咳血,呼吸困难。为求治疗,在当地医院门诊就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故来我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发病以来神智清,精神差,饮食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患者1年前在当地医院行“下肢静脉曲张结扎术”,脑梗死病史1年半,高血压病史1年,服药规律。吸烟40年,平均20支/天,偶尔饮酒.
体格检查示体温36.4℃,心率8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85/60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差。急性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6 ST段弓背向上抬高。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实验室检查示肌红蛋白(MYO)168 ng/ml,肌钙蛋白T 6.89 ng/m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7407 pg/ml,肌酸激酶(CK)385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06 U/L,乳酸脱氢酶(LDH)1526 U/L。血电解质、肾功能正常范围。总胆固醇4.3 mmol/L,甘油三酯0.6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1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9 mmol/L。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Ⅱ级;陈旧性脑梗死
入院后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替罗非班+肝素静脉泵入抗凝,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及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曾予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 mg每日1次(qd)治疗,后因心率偏慢停用。
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做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段可见约80%节段性狭窄,远段可见斑块,远段血流缓慢,第二对角支开口处可见约50%狭窄,回旋支近段可见版块,右冠状动脉近段可见斑块,中段可见约50%节段性狭窄。
肝素化后,采用EBU 3.5指引导管、BMW导丝进入前降支远端,于冠状动脉内推注10 ml替罗非班后,于前降支近段狭窄处用2.0 mm×20 mm扩张后置入3.0 mm×24 mm支架1枚,复查血流通畅,支架内约20%残留狭窄,采用3.5 mm×12 mm高压球囊后扩张后造影复查血流通畅,支架内无残留狭窄。后予出院,出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
出院后3个月患者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再发10天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辅助检查示NT-proBNP 2194 pg/ml,余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合病史体征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功能Ⅲ级(纽约心功能分级)。
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由于患者心率偏慢[53次每分(bpm)],故未加用β受体阻滞剂。
此次出院后5个月患者再次因类似症状入院,有阵发性呼吸困难症状,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 mg qd后心率80 bpm左右,收缩压110 mmHg左右,症状缓解后出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绍东、唐熠达教授指出,NT-proBNP/脑钠肽(BNP)在心衰的诊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的共识,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在急性心梗的患者,血浆BNP与心梗的面积呈正相关,而与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呈负相关。在判断左室重构,死亡风险及远期预后也拥有重要价值。
慢性心衰的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指出,β受体阻滞剂减低心衰的病死率,再住院率,显著降低猝死率。有症状或者曾经有症状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必须终生服用,除非有禁忌或者不能耐受。禁忌证包括:Ⅱ度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活动性哮喘和反应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临床生涯同进步
敬请关注“千县万医”病例讨论专栏
想评论:请点击微信文末最下端右侧“写留言”。
相关阅读:
【“千县万医”走进濮阳】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心梗,介入后怎么处理?
【“千县万医”走进眉山】50岁男子骨折后3月突发呼吸困难,为何?
【“千县万医”走进宜昌】介入治疗急性心衰发作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讲究”
【“千县万医”走进平顶山】究竟是哪种药物导致介入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
【“千县万医”走进濮阳】老妪三支病变遭遇乳腺癌,PCI后切“癌“抗栓治疗有讲究
【"千县万医"走进南充】PCI治疗左主干闭塞致心梗患者术后死亡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