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1:06:0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在筹备阜外医院建院六十年的这一段时间,由于要组织相关材料,我时常听人说起创建阜外医院的前辈们的故事。
他们超脱于目光短浅的忙碌,憧憬建立一家中国最好的医院;他们从胸内外科和结核病防治起步,预计到了中国疾病谱将从感染性疾病,转变为以心血管病等慢病为主的趋势,毅然转变了医院学科发展的方向;他们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我也能够时常想起和亲眼目睹,以往和目前在阜外医院工作的默默无闻的医生和护士,临床、基础和流行病研究人员,管理和后勤职工,他们用辛勤的双手,一台又一台介入和外科手术,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的患者,做出一个又一个在国内、甚至有国际影响的工作,发表的一篇又一篇文章,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也深切地感受到,阜外医院赶上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洪流;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与支持;还有一路同行的国内外同道给予的关注与帮扶。
所有这一切,奠定了阜外医院作为首家以诊治心血管相关疾病为主专科医院的良好声誉。
毫无疑问,我们正走在前辈们铺就的心血管事业的康庄大道上,这也是我们为之奉献的事业。
1956年,由吴英恺院长创建了集医疗、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
1958年,医院集体转业移交地方,迁至现址,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命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迄今已有60载。
回首阜外医院60年走过的历程,在记录60年来几代阜外人为中国胸、心血管专业领域的发展作出卓越努力,和值得纪念的一些贡献的时候,我们更是在思考,什么是我们需要传承的阜外医院发展的核心理念?
首先是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可以推动一个人全力以赴。想当初,吴英恺见到很多食管癌病人较集中地来自河南、河北等地,就去现场考察,发现当地食管癌肆虐。他发起了四省一市食管癌科研大协作,从人群防治、病理分型、手术切除范围改进甚至疾病登记等方面全方位防治食管癌。
进入70年代,当他观察到中国心血管病患者逐年增多,建立了流行病研究室,把更多精力和承担投入了人群防治方面,包括领导创建了“首钢模式”,这个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全球防治的典范,吴英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责任感的丰碑。
二是宽广的视野和高屋建瓴的构想。以吴英恺为代表的阜外开拓者,都是当时中国胸、肺、心方面专业背景深厚的佼佼者,他们没有沉溺各自专业的发展,而是携手谋划于建院伊始,建立了细菌免疫、生化、生理和病理等基础研究相关学科,开展全国动脉粥样硬化普查和人群防治,为后来医院和研究所一体化格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们的前瞻思想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三是敢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吴英恺曾说,“你问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我就是有这点精神。只要是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绝不放弃。”
即使是在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期间,看到中国学术交流欠缺,他顶着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压力,毅然领导创建了《心脏血管疾病》杂志,这本杂志就是《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的前身。
1972年在中美还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前,他邀请美国著名心脏外科医生Dr. Debakey 访问中国,将中国的心血管领域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向前推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第四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大人才观。建院之初,阜外医院来自军队系统和北京协和系统的第一代专家,无论他们从事什么专业,始终把医生、学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作为培养后辈人才的基本要求。
从吴英恺院长的“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大协作”,到郭加强院长启动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网络,迄今为止,曾来我院进修的医务人员超过几十万名。
其中的几百人成为了全国各地的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医院院长。这些人,都是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中坚力量。
第五是高效的协作和推广转化。无论是食管癌的防治,还是首钢经验、高血压系列调查,除了通过临床实践、人群调研与实验室研究三结合,能够出成果、出人才,还重视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这种协作保证了防治、科研和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而获益的患者和医生数不胜数。
细数起来,前辈留下的“精神遗产”或许还有许多,这些遗产让我们后辈获益颇多。
但总体而言,一所医院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人所珍视、并传承的理想。医院的面积是大是小,设备是精良还是寒酸,建筑是宏伟还是普通,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平心而论,我们必须认识到,与早年开疆辟土、筚路蓝缕的岁月相比,今天的物质环境和从医条件已有天壤之别。
阜外医院已经有二十二个医疗中心,每年有上万例介入手术和上万例外科手术,十年来的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
如果说,早年是从荒地上的白手起家,到今天已是遍地鲜花、欣欣向荣。
站在阜外医院这个平台上,我们需要跨越横亘于我们崇高使命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年轻员工曾和我说:房价飞涨,孩子的入学和教育困难,自己的工资奖金不能承担;病人周转快,病情危重;不能一边从事繁重的临床工作,一面做科研,没有时间写论文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的确,当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不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大医院负担较重;医患关系紧张等。从医环境与先辈们比已大不一样了。
但就我们而言,虽然与先辈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在面对人生择业以及对专业发展的理想和追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都是相似的。
对物质的追求会影响我们对医生职业操守的坚守和对专业追求卓越信念的坚持,从而模糊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界限。
一个人不能对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为整体的利益做出应有的分担,而是放任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在病人和从事的专业面前,我们没有一份对仁爱之心的执着坚守,那只会把一份崇高的从医使命贬损为一个极不负责的自私行为。
同样,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困难,自己不去努力改变,却总是抱怨,这就是不负责任。
抱怨的人会活的更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因而也就失去了感受战胜困难之后的快乐,以及不断成长完善的机会。
我的老师郭加强曾说,我们都是从普通家庭走出来的孩子,经过祖国的培养,最终成为一个知名的医生。但国内有成千上万的人,可能比我们更有天赋,更有能力。但自己要知道,是谁培养了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永世长存,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固此才能得到永恒。”同样,如果我们做事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价值,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今天的阜外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物质条件的不断完善,各级领导的关爱与支持,同行的关心帮助,阜外人自身的努力,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我们要问,阜外医院作为国家队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医疗质量如何?我们是否做到了最高的品质?我们能够怎样带领全国的医院提高他们的医疗质量?而且这种高品质的医疗前提是在每一次给患者确定诊疗方案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对患者而言是最佳的选择吗?
我们怎样创新?找到能让更多国人获益的医疗技术和药物,简单、低廉、易于推广,而不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我们怎样立德树人?创建国际一流的心血管病医学诊治中心,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精锐团队,为心血管领域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化与“跨界医疗”的发展。
我们怎样体现公众利益?2004年,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至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行业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的重担。
我坚信,到下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医院的学科布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实现新的跨越。医院也将在践行医改、完善创新体系、专科领域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仰望吴英恺、黄宛等阜外医院的前辈,心怀感激,我们知道前辈的梦想将通过我们这一代阜外人继续延续;若不是他们,就没有阜外医院的今天;我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阜外人,阜外的发展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阜外人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再次回顾和见证阜外医院的成就。我们的自豪与荣耀来自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提,他就是吴英恺一句朴素的话:“好医生必须是人民的好医生,是人民卫生保健的勤务员,不但要为病人看好病,还要成为病人在病中和病后的健康保障及寄托。”
因此,我想对今天在场的所有心血管同仁们说,出于这一理念,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中国心血管事业将更加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终会出现在身边:
当一位患者因心血管急症就诊时,无论是去大城市,还是去乡镇,能够获得相似的医疗救护;中国人也有更多的机会享用我们自己的创新性新药和新技术;我们的重大发现,能转化为政策和医疗行动,让大多数老百姓获益;我们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能够作为学术和行业带头人;我们的患者,能够享有平等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的心血管医学研究也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好声音。
今天,我也想对阜外医院的员工们说,出于这一理念,如果你我感同身受,有同样的力量、同样的急迫感、同样的冲动和同样的希望,那我们就应期盼一个更好的阜外医院,期盼更加健康的中国。
如果我们都能行动起来,那么我相信,无论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是后勤和管理人员,都会见到一个更好的,更为之而骄傲的阜外医院。
而在座的各位,将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有尊严,也将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大的作为。
让我们祝愿阜外医院有更加灿烂的未来,也祝愿各位明天有更大的成就,更祝愿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医疗服务。
谢谢大家。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