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峥嵘岁月】阜外的故事(一)

2016-11-13 22:23:3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7次

军令如山

 

1956年春,46岁的吴英恺受命,在原122疗养院的基础上,组建解放军胸科医院。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以来,吴英恺当时是第一位由中国人担任、也是最年轻的外科主任。但他毅然辞去了主任一职,来到了在颐和园北34千米的黑山扈,担负起创建解放军胸科医院的重任。

 

黑山扈西靠黑山头,北依望儿山(现更名为百望山),前面是一条小河。医院就建在半山坡上。

 

医院建设的进度很快,新楼落成后,俯瞰下去好比一架大飞机:机翼是病房、实验室,机身是机关办公室,机尾是手术室,布局非常现代化。

 

经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商,吴英恺选调了外科黄国俊、侯幼临、李功宋,麻醉科徐守春,内科朱贵卿、蔡如升、方圻、罗慰慈、赵宗友、罗秉坤、刘力生,细菌免疫科王凤连,生化科张英珊,生理科张琪,以及病房、手术室有经验的护士长杨英华、郭淑如等一共18名医护人员。

 

18人是各科室的骨干力量,协同吴英恺创建了解放军胸科医院,被誉为建院的“18棵青松”。

 

吴英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先扩建手术室,建立导管室,后改建胸内外科病房、心血管内外科病房,再筹建研究室,包括病理、细菌免疫、生理、生化及动物实验室等。

 

吴英恺对原122疗养院医护、行政人员全部留用,并从几个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中调来数十名青年精英。又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精选了一批技术人才。

 

调动人员的方式很快捷。无须商调,而是由总后卫生部直接发出电报调令。接到调令后,被调入人员当日就乘车、乘飞机自长春、上海、重庆、西安急忙赶来北京报到。等接受任务后,再回原单位去把家搬过来。

 

在胸科医院开办时由部队分配来的30名医科大学毕业生,通过住院医生和院外进修,后来都成了有关专科的主治医生和科室主任,包括:朱晓东、程显声、陈宝田、胡小琴、徐义枢和刘汉英等。

 

医院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在北京买不到的,吴英恺安排了蔡如升副院长带领徐守春、张瑛和王凤连去上海采购或定做。只管挑选仪器或设备的规格、性能,只要合用就立即买下。有些器材若买不到现成合用的,就去找医疗器材工厂定做。

 

屈指算来,建院工作包括全院工作人员调入,病房、手术室、各科实验室的改建、装修,以及医疗设备的采购、定做,总共用了3个月的时间便安排就绪,随后就开始了临床诊疗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吴英恺为提高胸科医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水平,决定成立院学术委员会,以便指导工作。他把北京地区,主要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各科室老专家、老教授都邀请到胸科医院来。作为学术委员,共同商讨办院前景和各科室的努力方向。有问题可以对口请教。

 


1956年解放军胸科医院组建学术委员会(前排左起:张孝骞5、朱贵卿6、宫乃泉7、吴英恺8、胡懋华11、张锡钧13;中排左起:张庆松2、许英魁4、金荫昌5、邓家栋8;后排左起:梁植权1、谢荣2、黄宛3、蔡如升5

 

这就是吴英恺要的速度。吴英恺的雄心壮志就是要把胸科医院办成既有临床医疗,又有基础医学研究科室,“天下少有,中国第一”的专科医院。总后卫生部的方针是对这所新型医院一定要“多施肥、多浇水”。

 

严格管理

 

医院施行“封闭式”管理,员工周一至周五24小时住在医院,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周六回家,周日下午必须返回医院。这样难免会招至一些“牢骚”。有的人心里不高兴,埋怨都是“8小时工作制,哪有24小时在院制?”

 

还有人诉委屈,“家有孩子,雇不起保姆,还不能回家。”

 

这样的话儿传到了院长吴英恺的那里。吴英恺就放话:你们就知道“回家抱孩子,排队买豆腐”。患者不管,白天下了班,晚上病情变化看不见,怎么跟随治疗呢?

 

“这句话贴在院墙上,像被单一样大。”后来因为大家待人接物都非常开诚布公,院风、同事关系很好,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吴英恺每周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住在医院,夜以继日地看患者、手术、开会。后来在市内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公卫楼开设了门诊部,约在半年的时间里,医院的改组和建设就成形了。内、外科各有一个病房,共计320张病床。

 


19576月,吴英恺(右侧术者)和黄国俊同台手术。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右1)观摩手术


当时,心脏外科在外三病房开展,由侯幼临副主任主要负责,除闭式二尖瓣分离术外,还开展了肺动脉瓣狭窄的闭式扩张术。心导管室、心电图室由方圻和胡旭东负责。

 

1957年夏,胸科医院举办了全军胸科学术会议,请来了列宁格勒苏联军事医学科学院库卜列亚诺夫教授,部队和地方单位几百人出席,可谓盛极一时,还拍摄了吴英恺作为术者的肺切除手术电影。

 


19566月,参加全军胸科学术会议的领导及苏联专家。左五吴英恺,左二为柯切尔金专家,左三为苏联军医科学院库卜列亚诺夫教授,左四为中央卫生部钱信忠副部长


胸科医院自开院以来,接待苏联、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外宾多起,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好的声誉,受到了总后勤部的嘉奖。吴英恺和侯幼临被评为全军后勤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1957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雄心壮志

 

黑山扈远在郊区,对开展心血管病医疗工作有诸多不便,适逢部队精简,因而在19588月,经总后卫生部与中央卫生部协议,将胸科医院转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迁到阜成门外一所新建的400张床位的医院。

 

迁来的胸科医院与原医院的筹备人员合并成为阜成门外医院,简称阜外医院。吴英恺不仅费心思招揽人才,也很注意为新院觅新址。有些医生发现,新医院的许多家具上都标有一个小铁牌,上面写着北京第二医院。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座漂亮的现代化医院大楼是由北京医院设计并建造的。

 

当时,阜外医院周围都是菜地,供应“城里”的蔬菜瓜果。医院院子里的花池旁有很多树木,树木下野草横生,到处都是野猫、野兔子。

 

医院周围都是低矮、破旧的民房。中间突然耸立起了一座外墙全部用白瓷砖贴面的工字形五层大楼,非常显眼。但是,院子里到处都是破砖、烂瓦,显得脏乱不堪。北京市赠送给阜外医院许多棵大树苗。职工们齐努力、唱着歌,喊着号子,刨坑、种树,绿化、美化庭院。

 

1958914日上午9时,吴英恺召开阜外医院全院大会,他在会上讲,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一所好医院即可,而是做全国第一的好医院,做世界知名的医院。在会上,吴英恺学者的风度,对未来的自信,以及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吴英恺作为院长兼外科主任,主要抓业务,除胸科医院原有全班人马外,又从北京协和医院调来了黄宛、陈在嘉、陈星正等心内科专业人员和王诗恒等内科大夫,黄宛任心内科主任。

 

1959年,方圻、朱贵卿、罗慰慈调回了北京协和医院,刘力生转到心内科,重点开展高血压医疗研究,胸内科由蔡如升领导。

 


1958914日,吴英恺在阜外医院开院典礼上致辞


这些人事调动主要是从医科院的全面布局出发,也规定了阜外医院的业务方向以心血管病的医疗、研究和干部培养为主。1962年挂上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脏血管病研究所的牌子。

 

阜外医院开院不久,正赶上北京医院修房子,部分干部医疗暂用阜外医院两个病房,于是结核科撤销了。为了保证住院医生的培养,将五楼的两个病房撤销,改成住院医师宿舍及图书馆和教材馆。全院设320张床,计8个病区,内外科各4个。

 

此外,每年招收5060名各科进修医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千名以上的专科干部。阜外医院放射科、病理科、麻醉科的业务水平均在不长时期内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培养干部和结合临床开展研究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来源:不忘初心——讲述·见证阜外医院建院60. 中国科学出版社.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不忘初心——讲述·见证阜外医院建院60年》


阜外医院的六十年,是鲜活的,是奋进的,是高屋建瓴的,是无数前辈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他们超脱于目光短浅的忙碌,憧憬建立一家中国最好的医院;他们从胸内外科和结核病防治起步,预计到了中国疾病谱将从感染性疾病,转变为以心血管病等慢病为主的趋势,毅然转变了医院学科发展的方向;他们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同样,如果我们做事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价值,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胡盛寿院长建院60年庆演讲摘选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