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向定成:胸痛中心推动急救体系重塑

2017-04-07 08:55:3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0次

我国进行的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如CPACS、CHINA-PEACE 等研究均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很差,院内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患者发病后迟迟不呼叫120或及时到达医院,CPACS 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医院ACS 患者发病到就医的时间平均为5 小时而三级医院为8 小时。

 

二是院前急救体系不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急救体系是基于“急诊就近”的基本原则而设置的,没有考虑医院的救治能力。这种单纯就近原则导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许多急性胸痛患者被就近送到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延误后才能到达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这是造成延迟到达具有救治能力医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内没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救治通道。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第一期的结果表明,2012 年全国53 家大型心脏中心直接PCI患者的平均门- 球时间为112 分钟,溶栓患者的平均门-针时间为138 分钟,与指南要求的90分钟和30 分钟具有较大的差距。

 

四是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且缺乏与PCI 医院专科医师之间的及时沟通协调机制,不能在需要时得到后者的及时指导,使首诊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停留的时间过长。

 

其中后三条原因均为医疗体系内部原因,如何解决上述医疗体系内的延误正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要解决的目标。

 

在广州总医院成功地建立国内第一个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之后,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此为依据制订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该标准正是围绕着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而设置。


经过6年的努力,尤其是近三年多开展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推动了我国急救体系的重塑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快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40指南解读一刊打尽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