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美国心律协会主席“发现”中国长寿村:没有医生,也不吃药

2017-07-09 23:02:0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8次

2002年,John Day在中国听说有一个偏远的中国村庄,几乎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几乎没有老年病,他对此表示怀疑。


John Day一名盐湖城的心脏医生,曾任美国心律协会主席,25年来一直在学习汉语,到过中国很多地方。 



 “他们没有医生,不吃药物,也不上医院,但村民都很健康,”Day告诉记者,“这挑战了我对老年的认知。”

 

这个长寿村被称为巴盘(Bapan),在中国西南部,在这里,每100人中有1个人超过100岁。在美国,每5,780人中才有1人超过百岁。


 

然而,这些百岁老人可不是卧床不起,整日病怏怏的人。他们思维敏捷,快乐健康。

 

Day很兴奋。2012年后,他几乎每年都来,向那里的居民学习永葆青春奥秘。有一个他结识的一个人竟然生于1898年。

 

Day把他的研究结果写入了他的书《长寿计划:中国古代养生七秘诀》( “The Longevity Plan: Seven Life-Transforming Lessons from Ancient China.”)。

 

Day把这些秘诀用在他的病人和自己身上。

 

Day说:“美国的饮食有很大问题,每个人迟早都会出毛病。我在40岁时,几乎一夜之间,我得吃五种处方药,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胆固醇、高血压和超重。”

 

现在50岁的Day已经减了35磅,胆固醇已经大幅下降,也没有食道反流了。

 

他的很多病人也没有了肥胖、失眠、高胆固醇、糖尿病和高血压。

 

长寿村在中国没有什么名气,居民也毫不在意。

 

“我问过村长这个问题,他说,他们从来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Day说。“他们认为只是遵从了天道。”

 

怎样把中国农村的生活之道用于自己身上?Day说有七个“道”:

 

1、吃真正的饭

 

“我不知道,在食物中为什要加糖。”Day说。

 

长寿村的饮食主要是新鲜水果和蔬菜(蔬菜比水果多三倍)、根、豆类和坚果。偶尔吃鱼,在特殊的场合下吃肉。

 

Day在那里吃的一顿饭中有玉米粥、煮熟的南瓜,各种各样的蔬菜,大蒜和切碎的土豆,还有米酒醋。

 


2、学会减压

 

长寿村居民曾经历战争和饥荒,但他们心态很好。

 

Day说:“现代生活,压力无处不在,人人忧心忡忡。这让人际关系复杂,夜不能寐。”

 

Day的患者中,约70%是因精神压力导致了心脏病发作。

 

“关键是要学会应对压力,”Day说,“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能够学习接受和接受挑战,那么他们比平庸的人寿命更长。 长寿村居民告诉我,这是他们生活的最好时光,他们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

 

3、与他人多交流

 

Day说:“有研究表明,在社会上与适当的人相处,在生活中拥有支持网络,可能延年益寿,这比戒烟或减肥更重要。”

 

村民们相互照顾,有什么吃的大家一起吃。Day有一天,遇到一名老奶奶拿着铲子,帮亲戚盖房子。村民生活在大家族中,每天都一起吃饭。这让大家很快乐,也健康。

 

一位女士告诉Day,“当你对别人重要,他们对你来说也很重要的时候,你是非常富有的。

 

4、积极活动

 

这不仅仅是偶尔去健身房,而是努力减少静坐。长寿村居民常田间劳作。家中几乎没有沙发。

 

当然,这对美国人是几乎不可能的,Day建议多站立工作,或采用有跑步功能的桌子,饭后走路等等。


 

5、生活规律

 

长寿村居民起床、吃饭和睡觉非常有规律。

 

这种做法也有助于我们获得足够的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6、净化环境

 

“清洁空气,食物和水很重要,”Day说。长寿村与世隔绝,生活中没有现代污染物,包括农药、清洁剂等化学污染物。

 

普通美国家庭的室内空气可能比室外污染二至五倍。使用空气过滤器,用天然产品清洁,保持空气过滤设备等等可能有益。

 

7、有激情

 

我们每天都需要一些激情,特别是在老年时。

 

“我已经108岁了,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位老奶奶告诉Day

 

“有一个生活目标,可以防止斑块在心脏和大脑中形成,并预防血栓成,”Day在书中写道。


来源:New York Post. The secret to living past 100 can be found in this remote Chinese village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图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