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6 10:11:1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58次
8月9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报道了艾滋病疫苗人体临床试验新进展,文章称“志愿者100%产生了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的感染风险减少了94%”。
该新闻发布后迅速登上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头条,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不少人纷纷为之欢呼:“艾滋病疫苗试验成功”,“艾滋病即将被攻克”、“今年的诺奖有着落了”……
笔者看了该新闻后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笔者记得艾滋病疫苗近几年并无明显重大突破,甚至不少疫苗项目还纷纷夭折,这个疫苗研究结果究竟有多少真实性?不会是媒体又一次故作噱头“治愈”艾滋病的假新闻吧?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报道和信息来源后发现,果然不出所料,所谓“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的感染风险减少了94%”的试验结果,竟然是来自2013年该疫苗的临床前动物试验——在恒河猴身上的实验,而非此次杨森制药公司所报告的人体临床试验。如此“移花接木”的做法,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随后,更多的专家站出来质疑该新闻的两大疑点:“100%产生抗体”和“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减少94%”。
从事艾滋病转化医学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宇歌表示:“100%产生抗体尚不能证明疫苗有效,疫苗产生抗体是正常反应,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是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据笔者查证,目前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中最高的保护力是RV144艾滋病疫苗,在第3期临床试验中降低了31%的艾滋病毒感染率。
艾滋病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表示,不应把两组实验数据混为一谈,“这个新闻是把两个概念糅合到一起,称人体100%产生了抗体而且保护率有多少,实际上猴子和人的差别太大了。"
李太生指出,疫苗最重要是保护率,这个抗体关键有没有保护性作用,是不是综合性抗体,尤其有没有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这是关键。艾滋病疫苗从1986年开始已经做了30年,没有一个有效疫苗。
自此真相大白,所谓艾滋病疫苗研发成功的消息不过是又一次媒体“自摆乌龙”的假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阅读量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效应”,为了引起轰动,新闻标题极力修饰造成失实,对于一些信息的描述过度解读,甚至不惜伪造信息,而一些新媒体平台并不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和来源出处,盲目转发,造成很大的社会不良影响。
像这次艾滋病疫苗“乌龙”报道,不仅仅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我们又一次残忍地毁灭了他们对治愈艾滋病的希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公信力是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底线”。为了“抢头条”而博眼球,不惜“移花接木”,让底线失守,危及的是整个新闻行业的根基。
来源:医师报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早年缺乏先进的检查仪器,但疑难病例大多能争取到病理检查。我列举其中的病例百例,以与青年医师交流。”陈在嘉教授说。
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