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7 13:33:2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0次
在当今社会,吃糖有害健康逐渐成为共识。
但PLOS Biology杂志近期报告,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国研究机构就发现了大量吃糖与高脂血症和膀胱癌有关。而诡异的是,该研究结果在当时并没有发表,因为糖业研究基金会(现更名为糖业协会)在实验临近完成前突然决定不再提供资助。
文章指出,1965年,糖业研究基金会秘密资助了一项综述,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极力弱化糖与高脂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将“屎盆子”扣向饱和脂肪酸。
此后,糖业研究基金会(1968年更名为国际糖研究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名为“259项目”的大鼠研究。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糖促进冠心病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糖可通过刺激尿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能在膀胱癌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称,制糖业长期以来就试图通过掩盖对自己不利的研究成果来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和烟草业的惯用伎俩一样。
目前,糖的危害已逐步在显现出来:
哈佛大学营养和流行病学教授Frank Hu教授等分析了含糖饮料的多项研究发现,若是每天饮用含糖饮料1-2杯,将增加26%的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35%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风险;增加16%中风风险。
美国第三次营养健康调查数据(NHANES III)追踪14.6年的数据显示,消费含糖饮料最多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是最低者的2倍。
而前不久,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显示,含糖饮料可导致全球每年18.4万例死亡,其中13.3万例死于糖尿病,4.5万死于冠心病,6450例死于癌症。
之前有研究估计,美国有30~40%的医疗保健费用与过多消耗含糖饮料有关,估计约1万亿左右。
目前全球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疾病。而含有大量糖分的饮料及垃圾食品也是元凶之一。
文章指出,糖的“致命”的是毒性作用是发的代谢综合征——肝脏将糖转化为脂肪,提高甘油三酯,造成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代谢综合征,并升高血压,增加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推荐,对于儿童和成年人,都强烈建议将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内;在有条件时,可以进一步控制游离糖的摄入到总能量摄入的5%以下。
来源:
[1]Kearns CE, Apollonio D,Glantz SA, et al. Sugar industry sponsorship of germ-free rodent studies linking sucroseto hyperlipidemia and cancer: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documents. PLoS Biol, 2017, 15: e2003460.
[2]Malik VS, Hu FB. Fructos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What the Evidence From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TellsUs. J Am Coll Cardiol. 2015, 66:1615-1624.
[3]Yang Q, Zhang Z, Gregg EW, et al. Added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JAMA Intern Med, 2014, 174: 516–524.
[4]Fung TT, Malik V, Rexrode KM, et al.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disease in women. Am J Clin Nutr, 2009, 89:1037–1042.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解读增刊》
一本散发油墨书香的《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又与大家见面了。这也是《中国循环杂志》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出版发行的指南专刊。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就心血管领域而言,新技术不断迸发出新的力量,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在不断丰满,甚至随着证据的积累还直接对既往的所谓常规做法发出了质疑和更改。这些变迁,均客观上要求临床医生去不断更新自有知识,不断学习,去明确临床上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学习指南,了解指南,应用指南,既是临床规范的要求,也是拉近指南与实践,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础。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