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23:19:46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9次
一半寒冷,一半温暖,每年从寒冷飞往温暖的“候鸟人群”很多。
近期,301医院和301医院海南分院付振虹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如果“候鸟人群”发生心梗,一般会在平均3天左右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
有些人认为会不会因为是“候鸟”老人发病多?
其实不是的,与海南本地发病的心梗相比,“候鸟人群”年纪较轻,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血脂水平与当地人群相似。
但七成多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本地人得ST段抬高心梗仅占五成左右(图1)。
另外,“候鸟人群”发生心梗者虽多为简单病变,放支架的数量也少,但病情更危重,心功能受损更严重,心原性休克或院内死亡发生率高。
图1 “候鸟人群”组和海南本地人群组心梗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急性心梗后发生心原性休克及死亡的比例
此外,研究还显示,“候鸟人群”心梗患者发病后就诊也延迟,从急性心梗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平均超过了6小时。
为什么会这样?
研究者指出,虽然寒冷会让急性心梗发病率升高,气温回升会让因急性心梗住院风险下降,但不同气候带迁徙导致的短时间内大幅温差与急性心梗的发生同样密切相关,发病前1~2天内24小时温差大于9.4℃是发生急性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与海南人群组相比,“候鸟人群”组的血脂、血糖及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但肌钙蛋白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却较高。
研究者推测,因短期内大幅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加速了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预后差。
另外,研究者指出,人们常常认为气温高了血管扩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机率降低,放松了原有的药物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心梗发作的危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共纳入2012~2015年冬季在海南住院的1246位冠心病患者,在255位急性心梗患者中,有197人为“候鸟人群”,58人为当地人。
“候鸟人群”特指冬季由北方寒冷地区到海南休养的人群(温差变化在30℃以上)。
来源:付振虹,沈明志,薛桥,等. 海南“候鸟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特点与预后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052-1055.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