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10:08:1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1次
阅读文献,是进步的阶梯之一。但这里有个问题,对于临床试验如何正确地解读结果。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李静教授就此对三个常见认识误区在我刊进行了阐述。
误区一:混淆相对危险度和绝对危险度两个概念
临床试验结果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事件曲线或生存曲线,反映组间绝对危险度差异;二是森林图,反映组间相对危险度差异。
通常临床试验的结论讲到某治疗与对照相比,是终点事件风险降低或升高百分之多少,都是指的相对危险度的降低或升高。相对危险度反映的是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的相对大小,而非绝对大小。
作者以PLATO研究结果为例就此进行了释疑。
PLATO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1年事件发生率为11.7%,替格瑞洛组1年事件发生率为9.8%。即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事件率减少1.9%,也就是绝对危险度下降1.9%。
而绝对危险度下降1.9%,就意味着每治疗1000例患者,约可以减少19例事件,或者每减少1 例事件,约需要治疗53例患者。这也是临床医生常关注的两组间绝对差异的大小。
危险比(HR)值是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事件率比值,当HR<1时,表示治疗组事件发生风险小于对照组,可以认为治疗组疗效更好,反之则反。HR的95%CI不跨越1时,才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如PLATO研究中,HR值是9.8%比11.7%,等于0.84,就意味着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事件风险下降16%,即1~0.84,16%就是相对危险度的下降幅度。
误区二:用亚组分析的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亚组分析容易受到偶然误差的影响。亚组分析做得越多,由于偶然误差得到错误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亚组分析的结果只是探索性的,并不是可靠的证据,不能依据其进行临床决策。
误区三:把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新药注册试验混为一谈
新药上市之前须完成临床试验。这种为满足法规的要求而开展的试验被称为注册临床试验。注册临床试验的首要目标是能够让药物尽快上市,往往只是满足法规的最低要求。
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临床试验很多是以回答科学问题为驱动而开展的,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就是以临床结局为评价终点的临床试验。二者区别见下表:
来源:李静. 临床试验解读常见误区.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235-123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