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南大研究: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影响大脑80年

2017-12-19 23:54:00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是黑色的,血腥的,地狱般的。

 

近日,“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精神健康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了80年,但创伤记忆依旧强烈激活幸存者脑部控制情感与负性记忆的区域,这种创伤性记忆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持续存在(1937-2017)。

 

“南京大屠杀给幸存者造成了巨大伤害。研究发现,虽然已经过去80年,但幸存者大脑皮层仍然变化显著,超过30%的幸存者仍然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他们睡眠较差,记忆力和智力有一定下降,也感觉更孤独、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同期老人。”研究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梁莹介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将离开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对幸存者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影响迫在眉睫。”梁莹表示。

 

据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介绍,本次研究以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跨学科视域,利用磁共振和对照试验的自然科学方法,揭示大屠杀对幸存者精神健康和生存状况的影响,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进一步提供了如山铁证。

 

梁莹和陈云松以及研究团队,希望更多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家属、后代以及目击幸存者的后代,参与后续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南京大屠杀的危害,比如是否创伤还具有跨代遗传效应。

 

据悉,这项研究共邀请了5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和60位作为对照的健康老人。研究分为行为学测量和脑影像扫描两部分。

 

其中30位幸存老人和40位健康对照者接受了脑部磁共振扫描和大屠杀相关线索诱导刺激,以分析和验证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给幸存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研究所得的幸存者脑成像图片将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和展出。

 

这项研究是由梁莹和陈云松领衔,协同南京医科大学姚俊、上海交通大学袁逖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袁凯等共同进行的。研究得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大力支持。项目于2017年1月开始,历时1年完成。

 

来源:改编自新华网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解读增刊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