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2017年ACC评出十大受欢迎评论性文章

2017-12-25 19:17:3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0次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发布了2017年最受欢迎的十大专家评论文章。

 

1 心肌梗死后β受体阻滞剂可应用多长时间?

 

Katy Bockstall 教授评论指出,目前缺乏有关心肌梗死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持续时间方面的强有力数据。

 

临床实践中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我们可能需要根据其左心室射血分数个体化应用β受体阻滞剂。若左心室射血分数较<40%,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大多数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则应短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

 

2 AACEEAS血脂指南

 

Jefferson Baer 教授指出,与ACC指南相比,AACEEAS血脂指南最大的区别在于推荐不同风险患者采用特定的LDL-C目标值。

 

此外,鉴于降低LDL-C后仍存在残余风险,这两大指南均推荐对甘油三酯> 200 mg/dlHDL-C<40 mg/dl的患者应用加用贝特类药物改善心血管结局。

 

3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

 

Mayra E. Guerrero 教授等发文表示,目前,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在技术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改进瓣膜设计、缩小瓣膜尺寸及输送方法可有助于提高技术成功率。此外,人们也在积极探索和研发更加适用于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的抗凝药物,并努力通过采用多模式成像工具精确测量瓣环大小并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风险优化患者选择尽可能地降低并发症风险。

 

4 左心耳封堵术

 

Sidakpal Panaich教授等发表综述文章称,鉴于临床实践中很多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治疗禁忌证患者,而非瓣膜性AF患者的心脏栓子超过90%来源于LAA,故LAA封堵成为AF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替代方案。PROTECT AF研究、PREVAIL研究、ASAP TOO研究等为LAA的卒中预防作用提供证据支持。

 

近年来,LAA封堵设备不断改进,成功率显著提高。虽然LAA封堵在并发症风险、价格及报销方面仍存在问题,还是为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AF患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5 疑似心肌梗死患者中左束支传导阻滞问题

 

Bryan Wilner教授发文指出,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疑似心肌梗死(MI)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对于临床医生是一个巨大挑战;想要单纯依靠心电图诊断MI非常困难。由MI所导致的LBBB梗死部位通常位于前壁或前间隔,MI范围通常较大。

 

对于伴有LBBB的疑似MI患者,目前最常用的MI诊断标准是Sgarbossa标准。采用该标准可诊断MI,但不存在其所指出的三条情况时并不能完全排除MI。随后,Smith等提出的改良Sgarbossa标准,则提高了MI诊断的准确性。

 

相关研究提示,伴有LBBB的疑似MI患者不到50%最终被诊断为MI,且这些MI患者很大一部分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或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因此,指南对其诊断及治疗的推荐也作了更新。

 

6 急性心包炎患者的体力活动推荐

 

Nishant Shah教授通过形象的病例展示,探讨了急性心包炎患者应如何合理进行体力活动。

 

他强调,心包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心包常见炎症性疾病。虽然目前指南限制心包炎患者进行剧烈体力活动,推荐患者无活动性炎症证据时才可恢复体力活动,但支持上述建议的证据非常有限。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更好地了解运动对急性心包炎自然病史的影响。在尚无充分证据前,我们仍应遵循现有推荐。

 

7 2017 FFR在PCI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Evan Shlofmitz教授认为,强力临床试验证据表明与单纯血管造影指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相比,FFR指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可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并降低总成本。

 

在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上行FFR检查进行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能为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及非梗死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功能情况提供客观证据,改善临床决策。因此,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引入FFRiFR行生理学评估优化PCI结局。

 

8 沙库必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之两年结果

 

Caitlin S. Drescher 等发文探讨沙库必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HF)的证据及应用前景。他们强调,虽然PARADIGM-HF研究显示,沙库必曲/缬沙坦治疗能为射血分数减低的HF患者带来获益,但总体上其用于治疗HF的相关证据仍十分有限,尚无在DHF患者、住院HF患者、伴有心肌梗死的HF患者及射血分数保留的HF患者中应用的相关证据。

 

正在进行中的HFN-LIFE研究、PARADISE-MI研究、PARAGON-HF研究将为其能否为晚期HF患者、心肌梗死后HF患者及射血分数保留的HF患者带来获益提供相关数据和证据。

 

9缩窄性心包炎的病理生理学及诊断

 

Jeffrey Benjamin Geske 教授等指出,缩窄性心包炎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一种相对较罕见的原因,其在人群的真实患病率尚不清楚。病毒性心包炎患者中,其发生率约在0.5%以下。

 

尽管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多样,存在特发性、病毒性、结合性、放射性等多种形式,最终都表现为心包纤维性增厚或钙化进而导致心包顺应性下降。鉴于其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因此,及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缩窄性心包炎的治疗,外科心包切除术可治愈该病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

 

10 心肌梗死后有必要测定LDL-C水平并使其达标以改善结局

 

Anum Saeed教授探讨了心肌梗死后是否有必要测定LDL-C水平,并使其达标以改善患者结局。目前,所有指南都推荐心肌梗死患者行高强度他汀治疗,降低LDL-C是心肌梗死后血脂管理的主要目标。

 

IMPROVE-IT研究显示,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非他汀类药物进一步降低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近期,有关PSCK9抑制剂的FOURIER研究同样发现,在他汀基础上加用PCSK9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LDL-C并减少心血管事件。


因此,临床实践中有必要测定LDL-C水平。此外,测定LDL-C还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二级预防。

 

总之,对于高危患者,测定并积极采取措施降低LDL-C对优化降脂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至关重要。采用特定的LDL-C值作为起始治疗的阈值或控制目标,对于临床实践中医患双方监测治疗反应,就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强化他汀治疗潜在风险及获益、是否有必要加用非他汀类药物等进行探讨均具有重要意义。

 

LDL-C持续增高的患者可能对于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推荐的依从性较差,评估心血管风险及LDL-C水平有助于识别最可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为高危患者带来更好的心血管结局。

 

来源:国际循环,ACC News Story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解读增刊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