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08:22:2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5次
每年中国心原性猝死人数超过50万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表示,这个数还是低估了真实的猝死率,每年猝死病例应远超50万,甚至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长。
他指出理由有三:
一是冠心病为首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井喷,自然心原性猝死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二是自主神经失衡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扮有重要角色,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心理压力的增加,诱发了心脏病乃至心原性猝死。
第三,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尚不清楚。此外,虽然相关基础研究有所进展,诊疗现状有所改善,但是临床检出率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绝大多数一线医生对其缺乏认识而导致误诊。
一方面是心原性猝死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当前在预防干预方面还相当“干瘪”。
姚焰介绍,目前确实存在国外已有的成熟措施未能在我国有效普及的情况。
比如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乃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是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线防治措施,但这些器械在我国去年的植入量仅为6 000 余例,亦即最多仅有1% 的猝死高危患者被识别并获得可靠的猝死预防措施。
他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当前需要做的是尽快探索适合国情的手段。
此外,他指出,预防猝死并不意味着只有一条路——植入昂贵的器械或介入治疗,加强健康宣教,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美国在健康宣教下了功夫,其冠心病在近20年持续降低,而随之而来的事近年ICD植入率下降。
再如无论是器质性心肌病还是遗传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通过降低运动水平、服用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乃至阻断交感神经等措施,均可有效地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乃至降低猝死发生率。不过这类低价、高效、适合国情的疗法在研究或推广都近乎空白。
总之,他强调,当前建立适合国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体系刻不容缓。
据悉,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正牵头覆盖全国各主要区域十家主要心律失常中心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科研项目,旨在明确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建立危险分层体系并探索和推广一系列适合国情的低价、高效的防治手段。
来源: 姚焰. 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05-10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