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3 09:31:4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6次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消费者在参加家庭聚会、走亲访友、外出旅行等活动时,要注意饮食安全和营养搭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特做如下提示。
1 主食:交替或搭配食用杂豆、薯类等
在精米白面等精细谷物的基础上,适当搭配糙米、全麦等全谷物。
在日常主食中也可交替或搭配食用杂豆、薯类等营养丰富的健康食材。
由于杂豆富含赖氨酸,与谷物搭配食用可实现植物蛋白的互补。薯类则富含果胶等物质,与谷物搭配食用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2 果蔬类:一日三餐不可缺少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一日三餐不可缺少。
在蔬菜的选择上,要尽量保证种类多样和色彩丰富,根菜如山药等,茎菜如藕等,叶菜如白菜等,花菜如西蓝花等,果菜如番茄等,搭配食用更有益健康。
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食用腌菜、酱菜等佐餐蔬菜制品、果汁等方便饮品。
3 肉类:少炸、烤、煎
畜禽、鱼虾等肉类是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各种肉类的营养成分不同,建议在选购或食用时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优选脂肪含量低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虾类;其次是脂肪含量较低且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的禽类;再次是脂肪含量低,铁含量丰富的畜类瘦肉。
同时,建议食用时多蒸、煮、炖,少炸、烤、煎。为保证生鲜畜禽、鱼虾的风味和营养,宜按需购买、即买即食。
冷冻肉类、水产类反复解冻易导致营养流失、品质变差,应在冰箱中以小份包装单独存放,并尽快食用。
4 酒类和饮料:饮酒助兴适量,少喝含糖饮料
过量饮酒,特别是长期过量饮酒会对健康带来危害。
成年男性和女性每日的最大饮酒量分别不超过25克和15克(以酒精量计算)。
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和特定职业等人群不适宜饮酒,正在服药和患病的人群应遵医嘱。同时,专家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 厨房烹调:减油、减盐和减糖
在家做菜或外出就餐选择菜品时,应避免高油、高盐或高糖食物的摄入,养成饮食清淡的好习惯。
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烹饪时可使用定量盐勺控制放盐量,尽可能采用少油烹调的方式。
同时,在烹调菜肴时应尽量少放糖,也不吃或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6 坚果: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坚果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属于高能量食物,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选购坚果时,应在正规商超或网络购物平台选购正规企业生产的坚果类产品,要仔细阅读标签并尽量购买非代工企业生产的坚果类产品。
7 网络订餐:建议选择有信誉的商家
建议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订购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如需进行二次加工,一定要彻底加热,保证熟透后再食用。
8 在外就餐:不要食用有关部门明令禁止或来历不明的食物
建议在外就餐前,应注意查看餐厅是否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尽量选择量化等级高的餐厅。
在就餐时尽量保证食物多样化,注意膳食平衡。
外出旅游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尝鲜,但不要采摘、购买、食用有关部门明令禁止或来历不明的食物(如各种标称“野味”的食品、野生蘑菇等),以防发生食物中毒。
9 保健食品: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
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在信誉好的销售场所或购物平台购买,首先要查看其包装上是否标有“蓝帽子”标识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同时还应注意食用者和包装上标明的适宜人群是否一致,不要听信虚假、夸大宣传。
10 聚餐:不要劝吃劝喝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见面都格外亲切,但提醒大家聚餐时不要劝吃劝喝。
幼童父母更要倍加注意,因为孩子的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有的孩子还可能对特定食物过敏),不可乱喂、乱吃食物,避免引起身体不适。
临近假期结束时,为了避免节后综合症,应多喝清淡的杂粮粥,多吃炖煮焯拌的蔬菜,主食、肉类应适量减少,不吃或少吃零食,让胃肠和肝肾等器官得到充分休息。
当然,还要及时调整生物钟,保持早睡早起、适量运动的好习惯,以便新年伊始可以迅速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本期专家:(以姓氏拼音排序)
陈 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丁钢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教授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郜海燕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马冠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
谭 斌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守伟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张五九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来源:CFDA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