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6 08:30:0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4次
初春以来,乍寒乍暖,而一项将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8年年会上发布的研究表明,日气温波动幅度每变化5℃,心梗风险约增加5%。
此外研究显示,与日温差变化在10~25℃相比,超过25℃会显著增加心梗发作风险。
研究者认为,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而这会导致日温差波动较大。而他们的研究提示,气温波动或潜在增加心梗风险。
研究者指出,虽然人体对温度变化会进行调节,但突然的气温变化会对人体调节系统产生一定压力,而这对于一部分人就会带来健康隐患。
比如这项研究显示即使在夏天,如果日气温波动在35℃~40℃,与波动小的日子相比,心梗发作近2倍。
这项研究共对2010-2016年密歇根45家医院就诊的30000多位接受冠脉介入的心梗患者进行了分析,并收集了其心梗发作近期气温波动情况。
气温波动对心脏健康影响的中国研究也有很多。
比如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马江伟、黄建华等研究就显示,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气压急变会显著增加心衰急诊,日最低气温、空气干燥是其中重要因素。
他们发现,就诊前1~2天及就诊后两天的温度差、湿度差、气压差均与心衰急诊增加呈正相关,其中尤以就诊前2天的温差、气压差为著。
研究者解释说,气温变化会提高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反应性,从而增加心脏负荷;气压变化会引起空气氧含量变化,导致心率相应变化,诱发心衰。空气湿度较低,则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肺部血管阻力增高,引起心衰。
而301医院和301医院海南分院付振虹等进行的研究则显示,去海南过冬的“候鸟人群”发生心梗,一般会在平均3天左右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
研究者指出,不同气候带迁徙导致的短时间内大幅温差与急性心梗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测因短期内大幅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加速了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预后差。
来源:
[1]Marlene Cimons. Heart attacks seem more common after extreme temperature changes: Unseasonably warm afternoons might not do us much good. Nexus Media, March 3, 2018.
[2] 黄建华, 张琼, 马江伟, 等. 上海市奉贤区气候因素与心力衰竭患者日急诊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989-992.
[3] 付振虹,沈明志,薛桥,等. 海南“候鸟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特点与预后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052-1055.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