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阜外病例讨论:年轻女性下肢间歇性跛行18年究竟为何?

2018-03-19 16:53:30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0次

阜外医院的医生接诊了一个“双下肢间歇性跛行伴劳力性心慌18 年”的患者[1]

 

患者18 年前产后始出现双下肢快速行走乏力,伴劳力性心慌气促,休息3~5 min 可缓解,轻体力活动未受限,未予重视。

 

1 年前开始散步500 m 左右即感乏力,伴心慌、偶伴头晕。

 

3 个月前因心慌、头痛再次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考虑多发性大动脉炎,才转诊至阜外医院。

 

入院后,测量四肢血压:右上臂134/97 mmHg,左上臂138/97 mmHg,双下肢血压测不出。

 

双上肢桡动脉搏动对称清晰,双下肢动脉搏动未触及。颈、胸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化验常规炎性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B 型利钠肽(BNP 1 639 pg/ml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1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径49 mm,室间隔厚度(IVS1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左心室壁增厚。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成像示左肺动脉狭窄;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管壁增厚,多发钙化斑块;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双肾动脉近端狭窄50%~70%,腹主动脉自肾动脉开口以远的中段闭塞,远端及双侧髂总和髂外动脉弥漫狭窄90%;胸壁及腹壁多发侧支显影。

 

图1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所示主动脉增厚钙化


图2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所示左肺动脉狭窄


图3  弓上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图4 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在随后的外周血管造影证实:腹主动脉中段闭塞、远端90%狭窄,双侧髂总及髂外动脉狭窄90%,肠系膜上动脉近端闭塞,经肠系膜下动脉侧枝逆向显影。

 

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广泛型)。

 

给予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20 mg q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 q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qd

 

服药二周后心慌、头痛明显减轻。

 


讨论



 大动脉炎容易被临床漏诊。

 

目前我国仍采用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上述标准包括 6 项:

1)发病年龄≤ 40 岁;

2)患侧上肢间歇性运动乏力;

3)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双上肢收缩压差>l0 mm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

6)造影提示主动脉及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其他原因引起。

 

符合上述 6 项中的 3 项者可诊断本病。

 

基于以上标准,如果有CT血管造影结果,诊断并无困难。但患者此前17年余并未行血管影像检查,按以上标准的前5条,只符合第1条,无法做出临床诊断。

 

本例患者18年后才被确诊为大动脉炎,究其原因可能是被上肢血压假性正常所掩盖,因为患者虽然双侧锁骨下动脉均闭塞,但侧枝循环代偿良好,导致血压假性正常而漏诊。

 

本例患者18年以来存在下肢间歇性跛行,但一直未查下肢动脉搏动情况及血压,导致髂、腹主动脉阻塞的症状被忽视。

 

该患者四肢动脉阻塞,虽然肱动脉测到的血压“正常”,但严重低于真实的主动脉血压,因此,患者即使出现劳力性心慌、心电图ST-T 改变、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高血压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作者建议,临床遇有年轻女性患者存在可疑症状时,需加强筛查四肢血压,必要时早期行CTA 检查。另外,要及时更新对于大动脉炎的认知。

 

有研究表明,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主要适合I型和III型,往往造成漏诊II型、IV型和V型,对仅累及主动脉瓣和冠状动脉的病变也无法包括。

 

参照1994年东京国际会议和1996年由Numano等提出的分型建议,我们认为采用动脉造影所见的病变部位加病变性质进行综合分型(表1),几乎可以包括所有形式的大动脉炎血管损害,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临床上可能更合理实用[2]

 

本例如果运用我们新近提出的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会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来源:


[1] 张敏, 蒋雄京,邹玉宝, 等. 年轻女性下肢间歇性跛行患大动脉炎患者一例. 中国循环杂志, 2018,33:295.

 

 [2]邹玉宝, 蒋雄京. 大动脉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12): 822-824.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