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王建安等《循环研究》发表文章称,干细胞可“唤醒”心梗后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

2018-03-21 09:17:1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7次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胡新央团队与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杨黄恬教授团队在《循环研究》杂志发表文章称,通过大样本、长周期的研究,他们揭示了人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血管前体细胞,移植非人灵长类心梗模型后对心脏的修复作用。

 

从左至右为倪骋、王建安教授、朱可扬、胡新央教授


在为期一年多的研究中,王建安团队将人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血管前体细胞,移植入非人灵长类心梗模型,试图找出这将对遭受心梗后的心肌细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心血管前体细胞的命运,国际上流行两种观点。一种是替代说,心血管前体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补充了原有因心梗丢失的细胞。还有一种观点是唤醒说,心血管前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营养物质,促进内源性的细胞增殖,进而减少因心梗濒临死亡的细胞。

 

研究验证了后者才是细胞改善非人灵长类心梗模型后的命运的直接原因。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当心肌细胞处于垂死的状态,在植入的心血管前体细胞的快速抢救下被挽救回来。

 

王建安表示,团队研究的细胞治疗手段促进心功能恢复的理论机制,随着将来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治疗或可用于临床,为心肌梗死病人减少衰竭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课题组胡新央教授介绍,这次以非人灵长类猴作为实验模型,就是从小鼠实验向临床转化的重要一跃。这是国际上首个非人灵长类心血管领域的大样本研究。以猴为实验对象更能接近人,但是不得不承认,人与猴到底还是有差别,因此实验中要解决疾病模型的搭建和异种排斥的现实。

 

实验发现,单用环孢霉素打入模型的细胞第三天都被吃掉,无法找到其踪迹。但由环孢霉素、甲泼尼龙和CD25抗体舒来组合形成的抗排斥药物,在三天之后还能看到很多移植细胞存活着。

 

非人灵长类心梗疾病模型的建立,是实验中的第二个难点,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点。

 

在猴子的心脏中通过灌脉的前降肢结扎,团队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克服了国际上心脏坏死的面积比较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大的弊端。同时,团队还建立起了一系列评价心梗疾病模型的指标体系。

 

来源:

1、Zhu K, Wu Q, Ni C, et al. Lack of Remuscularization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in Infarcted Nonhuman Primates. Circ Res. 2018 Jan 17. pii:CIRCRESAHA.117.311578. doi: 10.1161/CIRCRESAHA.117.311578. [Epub ahead ofprint].

2、浙江新闻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