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 22:05:24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1次
糖,如今被广为诟病,但打着无糖、低热量甚至无热量招牌的人造甜味剂就安全无忧吗?
近日一项来自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也不是什么“好鸟”。
研究显示,在各种食物中广为存在的人造甜味剂三氯蔗糖,在细胞水平即开始“作祟”。一旦进肚,会促进人体葡萄糖摄取,促进炎症水平和脂肪形成。而且这种作用在肥胖人群中更为显著。
这项研究共纳入18位体重正常和肥胖受试者,其中多数人为糖尿病前期患者。
结果发现,三氯蔗糖与脂肪形成相关基因的上调呈剂量依赖关系。而且所有受试者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
糖脂代谢异常在肥胖受试者中体现更为显著。
研究者指出,都说糖不好,但是人造甜味剂就能代替糖?可能带来的危害比糖还大。肥胖的人而言,还是暂别甜食和加了人造甜味剂的饮料吧。
当前货架上很多的食物饮料,里面添加的不仅仅是三氯蔗糖,还有其他的人造甜味剂,或者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研究者表示他们正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其他人造甜味剂也要深入“调查”一番。
这项研究也为之前发表的多项研究加了脚注。
比如一项加拿大学者进行的研究就显示,一些为期较长的观察性研究发现食用人工甜味剂与体重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相关。
还有研究显示,人造甜味剂还与降低试管婴儿移植与怀孕的成功率相关,推测可能导致卵子以及由这些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质量变差。
另外,孕期如果母亲人造甜味剂摄入的多,还会增加后代为大于胎龄儿和7岁时超重/肥胖风险。
一言以蔽之,糖少吃,加了人造甜味剂的各种食物也应适可而止。
来源:
[1] Kristen Monaco. ArtificialSweeteners Impact Metabolic Health Even on Cellular Level:Not as healthy as consumers may think,researcher says. MedPage Today. March 20, 2018.
[2]Azad MB,et al.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CMAJ, 2017, 189(28):E929-E93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