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09:49:4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1次
据阜外医院杨跃进、许海燕和赵庆豪等结合中国心梗注册登记(CAMI)研究和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40年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地区急性心梗的人口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老龄化和农村化的趋势。
与40年前相比,当今北京的心梗患者中>70岁患者比例(15.8% vs 25.6%)和农民比例(6.5% vs 14.5%)增加。
研究者认为,农民比例升高的原因可能有3 点,第一,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多,危险因素增加;第二,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健康意识差;第三,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明显改善,更多的心梗就诊。
北京心梗患者中既往卒中史(6.2% vs 10.5%)、既往心肌梗死史(9.5% vs 11.9%)及合并糖尿病比例(6.2% vs 27.6%)也明显升高。
研究中,男性比例从68.3%提高到了75.6%,据研究者分析,性别比例的改变可能与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性有关。首先是危险因素的性别分布存在差异。其次是危险因素的性别相关性存在差异。
而且,研究还发现,40年来,因剧烈运动或运动量骤增诱发的心梗患者比例显著升高(40.0% vs 61.1%),精神应激的心梗患者比例降低(51.1% vs 15.2%),体力应激成为最常见的心梗诱发因素。
该变化趋势可能与现代社会人们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锻炼有关。因为长期缺乏运动的个体,在剧烈运动后发生心梗的风险较高。
同时,与40年前相比,北京市当今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诱发因素比例显著升高,其差异主要来自于大量饮酒、吸烟及夜间过度娱乐等不良生活方式。
研究者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24家医院于1972~1973年期间登记的1314例心梗患者与来自于CAMI研究2013~2014年北京地区7家医院入选的2200例患者的数据。
来源:赵庆豪, 许海燕,杨跃进,等. 40年来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变化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8,33: 317.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