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 10:35:0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9次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了解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帮助临床制定抗血小板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近期,《中华医学杂志》刊登了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尤其是缺血高风险或治疗策略调整者,应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建立在血小板数量正常的基础上的。
而且,应用不同药物的检测时机不同。共识建议,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稳定给药2天后采血,替格瑞洛在给药后至少24小时采血,西洛他唑在稳定给药至少3天后采血检测。
此外,共识指出,接受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小板功能,在治疗策略调整时,应增加抗血小板功能检测频率。单次孤立的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对制定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帮助存在局限性,应结合服药前的基础值或定期监测动态变化。
根据目前国内的应用现状,共识建议以光学投射比浊法(LTA)为基础,辅以TEG、流式细胞术等其他手段。
共识强调,实验室应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制定尽可能详尽的标准操作程序,需覆盖检验前、中和后全过程。
此外,检测的时效性尤为重要,血小板功能检测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
但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公认的血小板功能抑制的临床治疗切点。建议每个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用药情况、检查方法及临床共同制定与临床结局相关的切点。
如果临床结合血小板功能检测报告以及患者临床状况判定为血小板高反应性,对于P2Y12受体拮抗剂的调整有两种:首先,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基础上增加西洛他唑。如果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基因提示患者为慢代谢型,可将氯吡格雷换为替格瑞洛。
不建议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调整阿司匹林的剂量。
此外,共识还指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可指导择期搭桥手术时机,而且还可以指导术中、术后的输血管理。
来源: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 1743.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