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09:09:0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0次
6月30日,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JAMA报告,通过质量改进干预工具和质量反馈技术,脑卒中患者医疗质量综合指标虽然仅提升3.4%,1年新发血管事件下降2.7%,1年致残率下降2.0%。(全文链接)
研究入选了中国40家公立医院共48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随访1年。其中20家医院2400例患者实施质量改进干预,20家医院2400例患者常规登记。主要终点是9项急性缺血性卒中质量指标的依从性。次要终点包括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长期结局。
这9项指标包括:症状发作<2小时患者在症状3小时内实施r-tPA溶栓、早期抗凝、筛查吞咽困难、预防深静脉血栓、出院时处方抗栓药物、房颤/房扑患者抗凝治疗、他汀治疗、降压治疗和降糖治疗。
作者表示,公立医院人满为患,资源有限。但公立医院收治了92%的患者。这些研究表明,尽管有困难,但在公立医院推行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可行,还可以成功。此外,这些干预措施很简单,不需要昂贵的技术或复杂的医疗干预。
研究发现,干预组医务人员可坚持88.2%的质量指标,而对照组为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除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出院时的糖尿病药物治疗,两组间各项质量指标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对质量指标的较小改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新发血管事件则分别下降了1.4%、1.5%和2.7%。
同期述评指出,亚洲国家的中风发病率高,负担重,但现代中风治疗不但需要包括成像设备在内的新技术,还需要中风单元和康复单位,所有这些都可能过于昂贵。因此在这一领域,证据和实践之间的差距较大。(全文链接)
但述评作者认为,王拥军等报告,关键质量目标的仅增加了3.5%,从大约85%提高到88%,这不会导致临床结果的显着改善,很有可能是其他不可衡量的指标的作用。因为在许多方面,这个试验代表了最好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质量提升而付出努力的结果,预后改善往往大于单个指标的预期改善。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其他医院达到与干预医院一样的治疗水平。
该研究还发现,我国脑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在过去的5年中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美国‘跟着指南走’的医疗质量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3小时内静脉溶栓、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方面差距更为显著。
来源:
1、Yilong Wang, et al. Effect of a Multifaceted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 on Hospital Personnel Adherence to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2、Michael D. Hill,et al. Bridging the Evidence-to-Practice Gap in Stroke Care.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ne 29, 201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