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中国消费者协会揭秘保健品12大忽悠套路,一定要转给爸妈!

2018-07-19 10:36:2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1次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老年消费教育指导手册》中揭露了老年保健品市场欺诈的12大套路。

 

01 夸大其词,声称多功能

 

不良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治病急切的心理,夸大保健品功效。

 

凡声称有疾病防治功能的保健品,一律不要购买。

 

02 利用小恩小惠诱人上钩

 

以小恩小惠做诱饵,这种套路的中招者不乏退休的大学教授、老干部等。

 

03 钻老毛病治不好的空子

 

某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坚持用药。切不可相信,可根治的谣言。

 

04 利用病急乱投医卖“秘方”

 

在街头巷尾,经常能碰到一些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旗号的游医,宣称某种疗法别人都没有,只有自己有,在任何文献里都查不到。

 

这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一些患者或家属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05 广告明星冒充医学专家

 

近年来,广告演员胡祖秦、刘洪斌等假冒医学专家的事件引起社会一片哗然。除了这些被查处的,社会上步其后尘扮演专家、大肆搞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的现象依然存在。

 

06 恐吓式游说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82 岁的吴先生,2014 年做了脑部手术后,身体状况欠佳,经老同事介绍,他购买了深圳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多种产品。

 

2015 12 月,该公司销售人员对吴先生表示:脑室闭合不全、脑瘫痪、脑休克、脑部动脉血管出现破裂,不预防就会脑死亡、脑痴呆。在恐吓式推销的攻势之下,老人言听计从地购买了该公司的姬松茸压片糖果55 瓶,共花费 245000元。

 

2016 年年初,吴先生去医院做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根本不用服用任何保健品。

 

07 利用空巢老人的亲情缺失

 

一些不法商家会利用空巢老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寂的特点,雇佣相应人员,采用嘘寒问暖、上门陪伴、聊天、做家务等方式,通过所谓的亲情服务与老人建立起信任,随后高价推销保健品。

 

同时,推销人员还会跟老人聊自己工作如何不容易、完不成业绩公司将如何处理,甚至聊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很多是编的)。几次下来,一些心软的老人就会联想起自己同样在外打拼的子女,于是便掏钱购买。

 

08 用试吃试用套住你

 

不法商家往往利用老人生活节俭甚至拮据的特点,告诉他们可以先试吃或试用几天。在此过程中,销售人员会跟踪了解试吃或试用情况,不停地向老人灌输该产品如何如何好,怂恿其购买。

 

09 打“国家补贴”的旗号

 

一些商家会给他们的产品或营销活动打上权威的烙印,如中国××协会”“国家百岁工程”“国家××养老公益援助工程等,甚至打起国家补贴的旗号。

 

2017年年初,媒体报道的脑力智宝骗局,参与举报的数十位老人都是被补贴这一套路所骗,商家称,买14万元的产品自己只需要花1万元,其他都是国家补贴。

 

10 声称与知名高校合作

 

一些商家会利用讲座的形式,首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所邀请的名医名气如何大等。讲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量子科学、激光治疗等时髦概念。

 

11 找“患者”现身说法

 

商家宣传都是假的?那么,患者现身说法总该是真的吧?殊不知,您信了就上当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告知人们,雇用托儿假扮患者虽然是用滥了的老套路,但仍有不少消费者上钩。托儿的演技和洗脑、说服的能力可见一斑。

 

12 开“身心灵课”洗脑、逼迫

 

来自重庆的58岁的张女士曾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在某寺庙举办的身心灵自然疗愈7天之旅。据张女士反映,报名时要先交纳200元押金,且必须参加规定的项目,若无违规,7天结业后返还押金。

 

项目中有一项是饭后在寺院快走。但张女士患有胃下垂,医生曾告诫她饭后要休息,不能运动。张女士无法全程参加规定的活动,遭到主办方训斥,还要求她当着全体学员的面上台认错,实属人格侮辱。因此,张女士向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举报。

 

经查,活动期间,某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还向参与者高价推销野生灵芝茶、眼药水、排毒饼干等保健品。


来源:保健时报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