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 10:20:3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7次
近期,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苏浩等人报告了该院经室间隔穿刺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两例患者经验。他们在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 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中,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获得了成功。
作者指出,传统的CRT 左心室电极导线主要通过冠状窦途径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然而受解剖结构的限制,有5%~8% 的患者无法顺利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而在顺利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的患者中有15%~20%未植入最佳位点。
针对经冠状窦途径无法顺利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的患者,以往多采用侧胸壁小切口的方法将左心室电极缝在左心室心外膜,而在心衰患者中此种方法无疑具有创伤大、风险高的缺点。
而经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需穿过左心房和二尖瓣方能到达左心室心内膜,因此导线相关的血栓栓塞及瓣膜损伤风险是其主要不足之处。
作者表示,经室间隔穿刺植入CRT 左心室心内膜导线是继传统经冠状窦途径、外科手术途径和房间隔穿刺途径后的大胆尝试,进一步提高了CRT 左心室导线植入的成功率,对于那些经冠状窦途径植入失败或者疗效不佳的患者,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是,因左心室内高压力、高动力状态,对电极植入位置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开展该技术初期。同时因电极导线植入左心室腔内,其潜在血栓栓塞风险不容忽视,术前预防性抗凝及术后终身抗凝治疗不可避免。
此外,与经冠状窦途径、外科手术途径和房间隔穿刺途径等既往术式历经十余年持续改进不同,经室间隔穿刺途径术式开发时间较短,其疗效、安全性、急性期损伤的危险性、短期及长期有无左向右分流、血栓栓塞风险等尚需更多临床实践及更长时间随访资料,鉴于此,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必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所在中心于2014年8月在国内首次开展经室间隔穿刺植入CRT 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临床实践,并且开创性地将三维电标测技术应用于标测室间隔穿刺位点,对于该术式的改良是一次有益尝试,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目前开展例数少,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来源:苏浩,徐健,严激,等. 经室间隔穿刺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经验.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685-689.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