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7 07:49:2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4次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心脏大会(CHC)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介绍了关于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全球First-in-Man试验报告。
据他介绍,当前现有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并非完全可吸收,多带有金属骨架或标记点。因为可吸收材料如聚乳酸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操作时无法在X放射线下看到封堵器的位置和形态。但可吸收部分降解后,金属标记点是否会脱落导致脑栓塞,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能否成功研发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是未来先心病封堵术迈进新时代的关键。
潘湘斌教授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出全球首款完全生物可吸收VSD封堵器(见图)。
该款封堵器采用聚对二氧杂环己酮(PDO)作为骨架,聚左旋乳酸(PLLA)作为主轮膜,无任何金属标记点和金属残留,可在超声指导下操作。
安全线突破传统,起到固定的作用的同时放置时帮助塑形。此外,输送系统经特殊设计,抛弃传统螺钉采用夹钳,保证封堵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输送鞘管直径较传统金属大1~2 French(1mm ≈3 French)。
潘湘斌教授团队创新地使用超声引导经胸小切口技术完成了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First-in-Man 试验。
该试验纳入了5 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其中2 例已经完成为期半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没有任何并发症的发生。
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在体内完成“桥梁”作用后,在体内降解吸收,最终使得缺损完全由自身组织替代,潘湘斌教授表示,这是近年来简单先心病治疗领域内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