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4 19:10:4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1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蒋立新等联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学者基于China PEACE研究确定了19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模型预测,该模型能够在患者出院时识别高危患者。
该队列纳入42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0.8岁,23.5%为女性。常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55.8%)、冠心病(42.5%)和血脂异常(30.5%)。
19个危险因素由15个独特变量所代表,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年龄、大学学历),合并症(AMI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史、高血压、心绞痛),检测指标(射血分数<40%,肾功能紊乱、心率≥90次/分钟,血糖>216 mg/dl,收缩压<100 mmHg,白细胞计数>12 000/μl,可获得救治(入院前急救、症状自入院时间至4小时)及院内并发症。
其中,年龄、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先前心绞痛和心率是最重要的前5位的危险因素。
该队列中,1年死亡率为2.7%,但1年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5.1%,比死亡率高出约89%。
研究者表示,从患者的角度讲,预测主要的但非致命的不良事件的长期风险是很重要。
训练集、测试集合验证集的一年的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1%、9%和6.4%。
研究人员开发的风险模型在训练集中的C统计为0.79(95% CI,0.75~0.83%),试验集中的0.73(95% CI,0.68~0.78)和验证集中的0.77(95% CI,0.7~0.83)。
在训练集中,预测范围为1.2%~33.9%,试验集中的预测范围为1.2%~37.9%,验证集中的预测范围为1.3%~34.3%。
研究人员在训练队列的 潜在类别模型的C统计量为0.69(95% CI:0.65-0.74)。
该模型将11.3%的患者分为高危组,81%的患者为中危险组,7.7%的患者为低危组。
高危者的1年事件发生率为32%,中危者为6%,低危者为1%。
通过风险分层,研究者发现10例患者中有1例(11.3%)在出院后经历了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见出院时识别这些高危患者的重要性。
研究者还指出,除了极少数的高危患者,大部分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在中危人群中,针对中危人群的预测很重要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另外,该数据表明,每个院内并发症与出院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相关。医院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出院后患者的预后。
来源:Wang Yun,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jor CardiovascularEvents 1 Year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 Network Open, 2018, 1(4):e181079.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