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8 16:45:49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4次
近年来,可穿戴式除颤器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的人无需手术,只要穿戴上这种除颤器就可监测室性心律失常,一旦识别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除颤器就会报警并提醒即将放电,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心肌梗死患者,目前指南强烈反对在发病后40天内或者急诊血运重建后90天内植入除颤器进行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在这个空档期,穿戴式自动体外除颤器则可能是一种良好选择。
然而,近日正式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VEST随机临床研究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一周内穿上LifeVest这种可穿戴式除颤器后,并没有得到额外保护,其90天心脏性猝死或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风险并没有显著降低。
该研究纳入230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组,其中1524例分入除颤器组,其余778例分入对照组。
随访90天时,除颤器组和对照组的恶性心律失常性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1.6%和2.4%(RR=0.67,95% CI:0.37~1.21,P=0.18),但除颤器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 vs 4.9%,RR=0.64,95% CI:0.43~0.98,未矫正P=0.04)。
需要注意的是,在除颤器组死亡的48例患者中,只有12例死亡时仍穿着除颤器。除颤器组中1.3%的患者接受了恰当放电治疗,而0.6%接受到不恰当的放电治疗。在接受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中,大约70%在90天时仍存活。
该研究结果已于今年3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被详细报告过,引起与会者热议。有人认为,除颤器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差,这会降低这种设备的有效性。
研究者也承认,穿戴时间不够可能是可穿戴除颤器未发挥出作用的部分原因。在该研究中,除颤器组患者每天穿戴除颤器的中位时间为18小时,整个研究期间平均每天穿14.1小时,最初18小时,到研究结束时减至12小时,此时也仅有一半的患者仍在穿这种除颤器。
来源:Jeffrey E. Olgin, et al. Wear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18, 379:1205-1215.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