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2 19:52:2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8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气温异常会大幅升高因心肺疾病死亡的风险。
近日,中国CDC周脉耕和复旦大学阚海东等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公布了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全国性调查研究结果,最适宜气温为22.8℃。
该研究显示,气温与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呈反J型曲线关系,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为22.8℃,这也是最适宜气温,根据不同疾病死因,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气温为21.6℃~23.7℃。
不同气温对应的各疾病死亡风险
与最适宜气温相比,遭遇极端寒冷天气(平均-1.4℃)后,死亡风险会延迟一天开始显现,第5天时死亡风险最高,然后持续超过14天逐渐降低。
而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对应的死亡风险当天会立刻显现,仅持续2~3天就迅速降低。
以冠心病为例,极端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呈延迟效应
以冠心病为例,极端炎热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
研究者指出,遭遇炎热天气时,应采取迅速、短暂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而应对寒冷天气的保护措施需要延长时间。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影响的延迟效应,或许与流感有关。
研究者发现,气温相关死亡风险和负担主要与中度寒冷天气有关。该研究中14.33%的非意外死亡与气温有关。中度寒冷气温(-1.4℃~22.8℃)相关死亡率最高,为10.49%,中度炎热气温(22.8℃~29.0℃)、极端寒冷气温(-6.4℃~-1.4℃)、极端炎热气温(29.0℃~31.6℃)相关的死亡率依次为2.08%、1.14%和0.63%。
研究者解释,中度寒冷和炎热气温相关的死亡占比较高,与我国全年以这两种气温为主有关。
该研究发现,气温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大于对呼吸疾病的影响。气温相关心血管病死亡占为17.48%,高于呼吸疾病死亡的 10.57%。
不同气温与疾病死因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寒冷天气主要通过改变自主神经系统、血压、机体产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来影响心血管系统,而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与呼吸系统感染有关。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相比,出血性脑卒中死亡更易于受寒冷天气影响,这与寒冷天气导致血压升高有关。
该研究还提示,在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非最适宜气温相关的死亡风险和负担更明显,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带的死亡负担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尤其是炎热天气造成的死亡负担。研究者指出,这与温带季风气候带的人对炎热天气的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另外,在女性、年龄≥75岁、接受教育的时间≤9年等人群中,气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更明显。在城镇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异常气温也更容易导致死亡。
年龄≥75岁、女性、接受教育的时间≤9年等人群最易受气温影响
该研究利用2013~2015年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中272个主要城市的非意外死亡数据,研究期间182.6万人非意外死亡。
来源:Chen RJ, Peng Y, Wang LJ,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 BMJ, 2018, 363: k4306. doi:https://doi.org/10.1136/bmj.k4306 (Published 31 October 201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