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Lancet最新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半数死亡可归因于四种可控因素,全球医务人员告急

2018-11-13 12:59:3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5次

全球疾病负担报告(GBD)在Lancet的报道始于十多年前,之后一年年数据量和质的变化,点滴记录了全球健康的不断进步。


但近日Lancet连发八文报道了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其中展示的不平衡的发展、停滞不下的死亡率、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流行性疾病以及医务人员的短缺,均透露了世界的脆弱。

 

据GBD2017估计,全球没有国家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报告指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希望GBD2017能给人以警醒,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种疾病负担。

 

2017年死亡人数盘踞不下,预期寿命增长

 

2017年,全球成人死亡率下降迟缓,不仅如此,某些情形下,死亡率还在上升。


GBD2017显示,1950~2017年全球死亡人数最高的一年在1960年,为6180万,其时恰逢中国大饥荒;而2017年就为5590万;1950年为4370万。


图1 1950~2017年全球不同年龄组的死亡人数

 

2017年,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增长至70.5岁和75.6岁。其中,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74.5岁和79.9岁。

 

图2 全球不同地区女性(A)和男性(B)预期寿命


报告担忧地表示,局部冲突和恐怖主义已成为促成死亡增长最快的两个原因,在2007~2017年增长了118%。

 

时代病流行:慢病致全球七成人死亡

 

与暴力事件惊人爆发伴行的是各种时代病的流行,如阿片类药物依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抑郁症和登革热等。

 

阿片类药物依赖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局面,2017年有400万新病例,11万人因此死亡。

 

慢病也是个老大难问题,2017年全球73%的死亡人数归咎于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仍是“三座大山”,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为1780万、956万和391万。

 

此外,超过一半的死亡人数可归因于高血压、吸烟、高血糖和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各国人民裤腰带都越来越宽,肥胖的流行导致了100万人死于2型糖尿病,50万人死于糖尿病性肾病,18万人死于非酒精性脂肪肝。

 

不开心,抑郁,也是全球各国人民的通病之一。2017年,抑郁症已成为继腰痛和头痛等导致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的第三大原因。

 

登革热所致死亡,也在2017年露头,从2007年的24500例死亡上升到2017年的40500例。

 

2007~2017年过早死亡损伤寿命年(YLL)的原因也有所变迁:

 

图3 2007年和2017年导致全球过早死亡寿命损失前十位疾病的变化

 

2017年导致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前十位男女有所差异:

 

图4 2017年导致全球男性和女性DALY的前十位疾病

 

社会因素在男女健康差异不应该忽视

 

GBD2017报告也反映了男女健康水平的差异:男性死亡率停滞不下,甚至增加,女性寿命虽然比男性长,但是也是带病生存健康不佳。

 

其中男女最大差异凸显在社会因素驱动方面:滥用药物、交通事故、自我伤害和人际暴力。这均提示了未来改善的方向。

 

全球医生短缺

 

GBD2017还首次就全球医务人员的密度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全球告急,且分布不均衡。

 

据估计,全球只有50%的国家拥有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每1万人有30位医生,100位护士或助产士和5位药剂师)。

 

而且,欧洲国家医务人员充足,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缺口较大。

 

来源:

[1] Lancet.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2858-7.

[2] Lancet, 2018, 392:1684–735.

[3] Lancet, 2018, 392:1736–8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