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清华长庚医院病例报告】右冠原支架慢性闭塞并断裂病变?RASER 技术来搞定

2018-12-07 16:12:34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2次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张萍、薛亚军在本刊介绍了一例应用 RASER 技术治疗右冠状动脉原支架慢性闭塞并断裂病变。

 

所谓的RASER 技术,就是指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内斑块消蚀术(ELCA),在开通支架内闭塞血管上游通道的基础上,再通过旋磨导丝(Rota Wire)进一步完成原支架内冠状动脉旋磨术(RA),最终实现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

 

患者女性,57 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 4 年,加重 1 ”于 2017-10-17入院。

 

患者 4 年前因前壁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先后于左前降支(LAD)近段置入支架 1 枚,右冠状动脉(RCA)置入支架 3 枚。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既往有糖尿病史 21 年,高脂血症病史4 年。

 

入院第二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RCA 近段、中段可见支架影,第二转折处可见支架断裂影像且支架内完全闭塞;LAD 原支架通畅,左回旋支(LCX)中段狭窄50%~60%

 

入院诊断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2 型糖尿病;混合型高脂血症。

 

考虑患者 RCA 支架内再狭窄且合并支架断裂,如拟开通 RCA,可考虑利用ELCA,在开通支架内闭塞血管上游通道的基础上,再通过Rota Wire进一步完成原支架内RA,最终实现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

 

经过以上充分术前讨论与准备,为该患者进行了 RCA 介入治疗:选择 6F AL1.0指引导管,首先尝试应用 Field XT 导丝在微导管支撑下难以通过 RCA 中段闭塞点,随后换用 GAIA2 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图 1A)。

 

但微导管不能通过闭塞病变处(图 1B),随即应用1.4 mm Spectranetics 准分子激光导管,采用能量 45 mJ/mm2、频率 40 Hz 消蚀支架内闭塞病变处 3 次(图 1C),顺利交换Rota Wire RCA 端, RotaLink1.25 mm Burr170000 /min)完成旋磨 5 次(图 1D)。

 

球囊扩张后,顺利于病变处置入 2.75 mm×24 mm 药物洗脱支架(图 1E1F),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提示支架贴壁良好(图 1G1H)。术后 3天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指出,近年来,新一代 ELCA 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可清除支架内增生的内膜组织,在消蚀病变的同时拓宽了通道,使球囊更易于通过病变,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可能降低复发率,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

 

但对于有些慢性闭塞病变(CTO),包括支架内再狭窄后闭塞病变,往往导丝通过病变,但球囊或支架却无法通过,此时,使用 ELCA 有效结合RA 可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

 

ELCA 的关键优势在于替代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干预后,可交换标准的 0.014 英寸(1英寸 =2.54 cm)的导丝。很多存在钙化需要旋磨的病变主要限制不能应用专用 RotaWire 通过病变,而ELCA 可以创建一个上游渠道允许 RotaWire 通过的通道并完成进一步手术治疗,即 RASER 技术。

 

作者指出,RASER技术拓展了ELCA 适应证,适合于日益增加复杂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而且这项技术可以短时间内培训得以掌握。

 

来源:薛亚军,王伟民,缪国斌,等. 应用 RASER 技术治疗右冠状动脉原支架慢性闭塞并断裂病变一例.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90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直播时间请关注本微信号“阜外说心脏”。网络直播视频也会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本公众号发送,以满足不能观看网络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杂志订阅请点击: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