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18:01:29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5次
无创正压通气(NIPPV) 这种不需要侵入性或有创性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正压辅助通气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8)》。
其中主要推荐意见见下:
推荐意见1
①NIPPV 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呼吸衰竭(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②NIPPV 的临床应用指征主要取决于患者状况和血气分析(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③NIPPV 的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禁忌证,使用不当会增加NIPPV 治疗失败或可能导致患者损伤的风险(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
④NIPPV的应用时机多采用个体化试验治疗结合动态评估反应的临床决策(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推荐意见2
①NIPPV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通气治疗的首选方式(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② 对于符合NIPPV指征且无禁忌证的AECOPD患者,应尽早应用NIPPV以降低患者插管率和病死率(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③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NIPPV(弱推荐,证据等级Ⅱ);
④AECOPD出现早期呼吸衰竭症状(呼吸频率增加,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PaCO2高于基础值等)可尝试使用NIPPV 治疗(弱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3
①NIPPV 应用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患者,能够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氧合,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②持续气道正压(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自主呼吸通气辅助结合时间控制(S/T)模式都可作为首选通气方式治疗ACPE(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③对于已有呼吸性碱中毒的ACPE患者,可首选CPAP(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④BIPAP(S/T)模式对于ACPE 合并Ⅱ 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有一定优势(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4
免疫功能受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早期使用NIPPV 可减少插管率,防止相关并发症,同时能降低病死率(强推荐,证据等级Ⅰ)。可防止再插管及拔管后的呼吸衰竭。
推荐意见5
①免疫功能受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早期使用NIPPV可减少插管率,防止相关并发症,同时能降低病死率(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②NIPPV 可应用于预防拔管后呼吸衰竭,尤其是可能发生拔管后呼吸衰竭的高危患者(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6
NIPPV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存在争议,对于轻度ARDS可早期尝试NIPPV,使用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中推荐,证据等级Ⅰ)。
推荐意见7
哮喘急性发作中NIPPV 的应用存在争议,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时可以尝试使用(弱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8
对于急性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尝试NIPPV 治疗可能有益(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9
对于不伴COPD的肺炎患者,在临床密切监测下,可以尝试NIPPV 治疗(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10
NIPPV可应用于合适的胸部限制性疾病(RTD)病例,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状况(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11
胸部创伤患者出现低氧血症且进行性发展,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NIPPV(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12
对于不作气管插管(DNI)的呼吸衰竭患者,在充分告知NIPPV的益处与不良风险的情况下,可尝试使用NIPPV(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13
NIPPV能够辅助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避免气管插管同时防止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中推荐,证据等级Ⅲ)。
推荐意见14
临床采取NIPPV方式治疗ARF最好选择符合主要性能要求的专用无创呼吸机(强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15
① 选择合适的人机连接方式是NIPPV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根据患者脸型及病情需求而定(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② 口鼻罩依旧是临床医生首选的NIPPV的人机连接方式(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推荐意见16
①NIPPV的通气模式以辅助通气为主,最常用的为CPAP和BIPAP(S/T)模式(强推荐,证据等级Ⅰ);
②NIPPV通气参数的设定,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可耐受的最高吸气压”(中推荐,证据等级Ⅱ)。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8).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 1-12.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