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12:27:0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2次
近期,JACC杂志刊登了关于心律失常诱发的心肌病(AiCM)的最新综述文章。
文章指出,心律失常常与心力衰竭共存。而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室性早搏可引发可逆性的扩张型心肌病,称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但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尽某些心律失常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诱发的心肌病。目前的挑战在于如何确定心律失常是否完全或部分导致心力衰竭。
文章称,对于平均心率> 100次/分钟,心房颤动和/或室早负荷超过10%的患者,但没有其他可解释的原因,应怀疑心律失常诱发的心肌病。
动态心电监护仪是筛选和正确诊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关键。通过消除心律失常来逆转心肌病不仅可证实诊断,而且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文章总结了可逆和不可逆性心肌病的种类。
可逆性 | 不可逆 |
心肌缺血/心脏骤停后 | 大面积心肌梗死 |
亚急性心脏瓣膜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未控制的高血压 | 心脏结节病 |
左束支阻滞心肌病 | 终末期心脏瓣膜病 |
起搏诱发的心肌病 | 传染病(例如查加氏病) |
吸毒或酗酒 | |
内分泌性(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
频发室早诱发的心肌病 | |
应激性心肌病 | |
围产期心肌病 | |
炎症/传染性疾病(如心肌炎/败血症) |
有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脑利钠肽(BNP)和pro-BNP升高,而消除心动过速一周可突然下降,这种情况支持心律失常诱发的心肌病。但最终诊断应在消除快速性心律失常后1至6个月内恢复或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后才能确诊。
文章称,虽然主要治疗包括消除“罪犯”心律失常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初始治疗也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和醛固酮阻滞剂等。
文章建议,应根据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制定治疗方案(见下表)。
心律失常类型 | 治疗 |
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毒性症状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潜在疾病 |
伴快速室率的心房颤动 | 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房室结消融 |
伴快速室率的心房扑动 | 射频消融 |
房性心动过速 | 射频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
房室/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射频消融 |
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 心脏起搏器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 射频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
对于频发室早引起的心功能障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症状不典型、心力衰竭甚至晕厥。
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出现与PVC相关的症状,而有些则没有,但PVC联律间期指数<0.5(PVC联律间期/窦性RR周期×100%)可作为判断的重要标志。
频发室早和心肌病二者可能互为因果,如何鉴别见下表。
心肌病导致的频发室早 | 频发室早导致的心肌病 | |
患者特征 | 年龄较大,之前有心脏病 | 相对健康 |
合并症 | 冠心病,心肌炎,右室发育不良 | 无心脏病 |
超声心动图 | 节段性运动功能减退,LVEF <25% | 弥漫性活动减退,LVEF 37±10% |
心脏磁共振 | 明显疤痕 | 没有或疤痕小(<9 g) |
室早次数 | <5,000/24小时(<5%) | 10,000/24小时(>10%) |
室早形态 | 多形 | 单形 |
QRS形态 | 非特异性 | 右室/左室流出道/心外膜 |
治疗后的反应 | 左室无变化 | 左室功能改善 |
目前,采用射频或药物治疗频发室早可用于治疗可能由频发室早心肌病。
但对于频发室早(≥10%负荷)治疗没有左室功能障碍(LVEF≥50%)、没有症状或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患者,射频或药物的效果不清楚。
由于缺乏数据和频发室早对心功能的潜在风险,患者需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监测有无心衰症状。应复查超声心动图,以确认左室功能,同时应考虑延长动态心电图,以重新评估室早负荷。
一项研究显示,安慰剂组中有12%的患者在6个月时自发性频发室早负荷显著降低。
来源: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 2328-234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