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 11:26:1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6次
救治心脏骤停,还是个难题,只有不到20%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仅10%的患者可存活出院。
为此,JACC发文,指出应该对心脏骤停的概念予以重新认识和更新。
文章称,多数心脏骤停事件有先兆症状,因此,如果能够正确识别,就可以使抢救过程加速,挽救更多的生命。
心脏猝死并非“不可预料”
以往人们认为,心脏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者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
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1小时,发生无脉性电活动之前的症状可持续20分钟,室颤患者之前的症状可达30分钟。
美国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半数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状,但仅21%呼叫了救护车。
利用预警窗口救治,应成为预防的核心
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窗口,是预防的核心理念。
因为猝死前的症状常被忽视,进行公众教育很有必要。
一项研究报告,使用可以定位和预警的智能手机软件(App),非专业人员也能救助58%的猝死者,有27%的人在急救车到达前接受了心肺复苏。
文章认为,在这一领域,新技术潜力无限,使用医疗可穿戴设备有可能监测到猝死前的迹象,并能发出警报,可挽救更多的猝死人群。
作者认为,未来可通过大数据找到猝死的高危人群,实时智能监测生命体征,手机App可启动救援,并通过云定位猝死者,实施救助。
文章也提到了合理布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问题。
心脏骤停的新概念:要拓宽分类标准
文章指出,心脏骤停是包括心血管病理学在内的多种疾病进程的终末事件。而通过不同的合并症对心脏骤停加以分类,有助于促进跨学科领域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目前有一种新方法,通过心脏骤停风险轴来对心脏骤停进行分类,以纳入和统一已知的合并症和机制。
根据这一风险轴,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心脏猝死表型。
比如以下几个图:
来源:Narayan SM, Wang PJ, Daubert JP. New Concepts in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 Address an Intractable Epidemic: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1):70-8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