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5 20:18:0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7次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运重建后广泛存在的冠脉微循环障碍显著削弱了急诊介入治疗(PCI)对患者的获益,是早期并发症、远期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段天兵等发表文章,分析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点击下载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中晚各阶段均可影响冠脉微循环,甚至仅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冠脉血流储备(CFR)也受到了损害。
此外,缺血性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端微血管栓塞均可导致STEMI后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障碍也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作者指出,STEMI 患者的发病机制、缺血再灌注时间和梗死之前是否已经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等情况千差万别,致使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演变规律尚不清楚。
再次,作为评价冠脉微循环的金标准,无论CMR 还是IMR 均无法持续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状态的演变且评价标准尚未明确。
目前,冠脉微循环障碍防治策略主要有:
1、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均有一定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2 、减少总缺血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后尽早溶栓或直接PCI 是院内减少总缺血时间的关键举措。无论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尽早和充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均可改善预后。
3、针对再灌注损伤的防治,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 受体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具有一定的效果。
4、远端保护装置、血栓抽吸、延迟支架。
但是,作者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无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当前的处理策略能够改善临床终点事件。
来源:段天兵综述,向定成审校.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机制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2019, 34: 722.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