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35岁明星突逝:认识猝死预警症状,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

2019-11-27 22:40:1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8次

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以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猝死。猝死的原因多数为冠心病、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对于猝死,一方面是紧急救治,另一个就是预防和预警。

 

猝死救治是社会动员过程

 

心脏骤停后的救治是一个社会化救治过程,我们称之为生存链。

 

生存链主要包括第一目击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生命的“灭火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转运和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

 

为什么要称为生存链?就是因为在救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

 

前一段时间,18岁清华学子在寝室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经过宿舍同学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急救转运和北医三院的通力抢救,终于从死神手下逃脱,实际反映的就是救治的无缝连接。

 


生存链

 

发达国家猝死救治成功率也仅13%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即便是对于猝死的心肺复苏,即使做得非常好的国家,比如瑞典将近七成(68.2%)院外猝死者能够接受心肺复苏,1个月存活率也仅13%左右。

 

我国大中城市仅4.5%的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当然院外猝死生还者的比例也很低,不足1%。网络上也呼吁加强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安装AED的呼声也比较高。

 

普通大众,甚至专门培训过的人员也担心招惹是非而袖手旁观,这使心肺复苏被延迟。这是我国心脏性猝死防治工作中的软肋和薄弱环节,也是迫切需要改进的死角。

 

10多年前的资料表明,我国猝死的发生率约万分之四。以中国13 亿庞大人口进一步推算时,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为 54.4 万人,位居全球之首。

 

估计我国每分钟将有 2 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又过了10余年,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的流行,估计发生猝死的人数仍将持续增长。

 

三分之一猝死者生前从未就诊

 

谈到预防,就要知道猝死的高危人群,已经有心脏病的人,比如已经发生过心梗、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人风险高。这些人猝死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增加 5~10 倍。

 

目前大众对猝死的认识相对肤浅。有三分之一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

 

猝死的高危行业和高危行为

 

对于普通人,其实是有几个高危的行业,比如医生、警察和名人等,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不规律、常值夜班(或夜间活动比较多),还有就是压力大。

 

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劳累,其次是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夜间不睡觉打麻将等)、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和天气骤变等。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高以翔的猝死实际上还是具备了心梗的多种诱因。

 

道德经云:“不知常,妄作凶”。其实一层意思就是说,要保持生活规律,打破规律就可能发生意外。


其实逢年过节和足球比赛世界杯时,发生心梗猝死的也很多。

 

认识猝死的预警症状,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

 

其实,突发的心脏骤停,很难预测,也很难预防。但有个概念,叫做预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以往人们认为,心脏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者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30分钟,甚至达1小时。

 

这个症状,就是心脏骤停的预警症状,是救治的一个窗口,此时呼叫救护车去医院,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但实际上,中国心梗患者仅15%左右呼叫救护车就诊。

 

因此,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机会,这比普及心肺复苏还要重要。

 

因为猝死前或心梗的症状常被忽视,进行公众教育很有必要。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伴有大汗。

 

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后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续性,也可能是间断性,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参考文献

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 209-220.

2、随永刚,杨进刚,许海燕,等. 中国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医疗服务应用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28-133.

3、Narayan SM, Wang PJ, Daubert JP. New Concepts in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 Address an Intractable Epidemic: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70-88.

4、郭继鸿.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323-326.

5、伏蕊, 杨跃进, 许海燕等. 中国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4;29:964-967.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