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7 12:13:46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7次
《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刊》(JACC)近日刊发了阜外医院张澍教授等的述评文章《左束支起搏》,就左束支起搏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还介绍了中国同行在此领域的工作。
左束支起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是目前起搏领域的又一重大创新。
传统起搏的问题
传统右室起搏可以导致心室电-机械失同步,但与心衰和房颤风险增高密切相关。
通过双室起搏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心室同步性,并且心衰伴宽QRS波亚组患者能够得到临床获益。
近年来,希氏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备受瞩目。由于其植入难度大、对于宽QRS波患者手术成功率低、起搏阈值高且不稳定,导致希氏束起搏的临床应用受限。
因此,有学者提出跨越传导阻滞区在希氏束远端起搏传导系统的概念。已有临床研究证明了通过穿室间隔的方法进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术中获得了窄的起搏QRS波形态、快速同步化的左室激动,以及纠正了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LBBB的假说源于增加起搏输出可以穿透LBBB区域,从而通过越过阻滞部位直接激动左束支(LBB)来纠正LBBB。El-Sherif等在短期研究中首次提出起搏LBB这一概念,在该研究中,运用希氏束起搏在20V的起搏输出下激动LBB。基于此,Teng等进一步推测可以将起搏电极tip端置于希氏束(HB)远端以纠正LBBB。
黄伟剑等报告首例左束支起搏
黄伟剑等在对心衰伴LBBB患者行希氏束起搏时完成并报道了首例LBBP。
术中尝试希氏束起搏以10 V/0.5 ms输出不能纠正 LBBB,而将电极导线tip端往心室方向远端送入,以0.5 V/0.5 ms输出即可纠正LBBB。
起搏时心电图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形态,同时通过调整AV间期,使QRS波完全正常化。
该患者最终阈值低且稳定,心衰症状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室容积缩小。
陈柯萍等经室间隔行左束支起搏系列研究
陈柯萍等采取经室间隔的方法对心动过缓患者行左束支起搏。
在该研究中,将电极导线tip端置于IVS右侧面,起搏心电图(ECG)呈现LBBB形态;随着电极导线tip端进入IVS左侧面,起搏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RBB)传导延缓形态,说明此时已起搏左束支。
值得注意的是,起搏心电图QRS时限和右室心尖部及右室间隔部起搏相比显著缩短,而阈值和两者相当。
在自身心律下记录到LBB电位提示起搏位点位于左束支,可通过三维心脏超声进一步证明电极导线tip端位于IVS左侧面心内膜下及其附近。
在该研究中,LBBP可以在低输出的情况下纠正LBBB和RBBB,这对于特殊传导系统生理学及LBBP临床应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左束支起搏操作要点
在施行LBBP时,将起搏导线垂直于室间隔是至关重要的,通常采用左前斜30°或者右前斜30°,该位置在透视下位于三尖瓣环下方约15-20mm处(如中心插图所示)。
这样做可以相对简便地将导线螺旋送至室间隔左侧面。通过观察ECG特征性改变以及记录到LBB电位有助于指导导线旋进室间隔内的操作。
起搏IVS右侧面可以出现LBBB的QRS形态。随着导线的旋入,LBBB形态会逐渐消失,直到出现RBBB形态,说明起搏了左束支(如中心插图所示)。
当起搏导线位于左束支或其附近时,可以记录到左束支电位。一旦观察到心电图及腔内电图呈现LBBP的特点,应该立即停止继续旋入导线以免室间隔穿孔。
左束支起搏
相关机制研究
邹建刚等研究表明记录到左束支电位的LBBP可以和HBP一样实现心室的同步化。另一项运用三维激动标测的研究进一步说明LBBP和HBP可以产生相似的左室激动顺序。
在一项纳入33位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研究中,李晓飞等报道LBBP不仅可以实现稳定且低的起搏阈值,更窄的QRS时限,还可以维持左室机械同步性。
LBBP电学特点总结如下:
①V1和V2导联中观察到RBB传导延缓或阻滞的形态,表明此时仅仅激动了LBB;
②在大约50%-80% LBBP患者中可记录到LBB电位。从LBB电位到QRS起始时限(通常在15-30ms)要短于从HB电位到QRS起始的时限;
③可以记录到LVAT大约在80ms左右,表明激动通过左束支实现在左室固有传导系统中快速扩布。
选择性与非选择性左束支起搏
LBBP可以分为选择性LBBP与非选择性LBBP。对于非选择性LBBP,起搏信号到QRS起始无等电位线,说明除了左束支以外,还同时激动了心肌成分。
反之,对于选择性LBBP,从起搏信号到QRS起始具有明确的等电位线。LBBP通常产生不完全性RBBB(RBB传导延缓)。
依据纵向分离理论,倘若LBB与RBB之间没有联系,LBBP应产生完全性RBBB。而术中却常观察到不完全性RBBB。在LBBP期间,从希氏束逆传的激动(或者由于其他机制激动传导系统右室面)可以激动RBB及其分支。
然而对于完全性LBBB的患者,在LBBP期间也可观察到RBB传导延缓(不是完全性RBBB),逆传激动这一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这说明LBB和RBB之间存在某种横向联系。
临床意义
LBBP最大的优势在于起搏位点位于传导病变或易损区远端,与HBP相比,采用穿IVS技术使LBBP施行起来相对简单,且无需对电极导线精确定位。
LBBP在起搏治疗中具有以下意义:
① 对于心衰伴真性LBBB的患者而言,LBBP可以替代传统双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② 对于难以控制心室率的房颤施行房室结消融的患者,LBBP可以越过HB及其附近区域起搏(术中造成的HB水平以下阻滞或房室结传导阻滞);
③ LBBP最大的特点是起搏QRS时限通常<130 ms,显著短于右室起搏,适用于心动过缓的患者;
③ 和HBP相比,LBBP阈值低且稳定,从而延长电池寿命且无需备用起搏导线,且更好的R波感知使起搏管理更为简单;
⑤ 对于HBP失败的患者,采取LBBP是合理的选择。
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远期疗效及患者获益如何,还有待验证;
(2)缺乏关于LBBP电极导线安全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3)LBBP的定义及标准尚未统一;
(4)缺乏专门的递送工具及起搏电极导线。
结论
左束支起搏能够跨越传导病变区域,产生窄的QRS波以及快速的左室达峰时间,LBBP阈值低且稳定。LBBP作为一种新兴的起搏治疗技术,避免了希氏束起搏及右室起搏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需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其适用人群。
来源: 心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