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2 21:24:59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3次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朱海波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寻找一种全新的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的冠心病早期无创筛查技术。
目前,临床上,循环游离DNA已经用于癌症诊断、无创产检、器官移植排斥检测。此外,5-羟甲基胞嘧啶(5hmC)在实体肿瘤中具有组织特异性。5hmC具有潜在的肿瘤诊断价值。
5hmC是TET家族的酶通过氧化5-甲基胞嘧啶(5-mC)产生的,被称为"第六种碱基",可以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闭,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
基于5hmC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冠心病诊断预后标记物的设想,朱海波教授团队与阜外医院唐熠达教授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他们通过对正常冠脉、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人群平均7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发现,这四类人群的5hmC修饰在整体上存在差异。
进一步研究发现,5hmC标记可有效早期筛查稳定性冠心病患者,5hmC标记能够高敏感度、特异度的区分正常冠脉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而且5hmC标记能够有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幵优于现有临床诊断指标,同时,也可有效诊断心力衰竭患者。
研究还发现,5hmC标记能够将稳定性冠心病与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患者同时进行有效区分。此外,还发现,5hmC标记可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进行有效预测。
他们研究团队还对5hmC差异修饰位点的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KLF2/VWF等基因的5hmC修饰水平随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改变。
还发现,KLF2/VWF等基因的5hmC修饰水平伴随冠心病发生发展进程而发生显著性改变,并富集于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免疫反应等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