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一位有仁爱、有智慧、有担当和高尚的人!韩启德院士讲述心中的吴阶平院士

2020-01-12 22:52:5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7次

2020年1月9日,在第五届《医师报》医学家峰会上,《医师报》发起“见证70年发展 致敬医界丰碑”系列,致敬并隆重纪念“医界丰碑”似的医学专家和医疗机构。在“医学大家故事分享”环节,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亲临现场,真诚分享了吴阶平院士的故事,几度哽咽。


他告诉《医师报》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全程带稿演讲,因为满怀对吴老的尊重和怀念,非常重视这次故事分享。



尊敬的嘉宾、各位同道,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医学界同仁们齐聚一堂,致敬医学丰碑,讲述大家故事,激起我对吴阶平吴老无穷的思念。


吴老是我的恩师,他的教诲我受用终生。


记得18年前,吴老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重担移交给我,九三学社的前三任主席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都是我高山仰止的前辈,我从未想到要让我这么一个平常的人来接这副重担。当时压力实在太重,太重。


吴老把我叫到跟前,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启德,你能行!”从此,“你能行”三个字,伴随我担任了三届、15年的九三中央主席,给我自信和勇气,使我时时想到,要像吴老那样襟怀坦白、智慧行事。可以告慰吴老的是,我完成了他的嘱托。


在我任内,九三学社蒸蒸日上,我的工作得到普遍认同,得到广大成员的拥护和肯定。


记得200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作为医学部主任的我,下功夫总结北医90年走过的历程、取得的经验和今后的愿景。


我的主旨演讲洋洋洒洒延续了40分钟。吴老离会上车前,又对我说了一句话:“启德,太长了。”


从此,我没有忘记“太长了”这三个字。我在讲话时、乃至做事的时候,尽量像他那样注意凝练思想,抓住重点。


到2012年北医百年校庆时,我做的主旨演讲,只用了8分钟。我只用“厚道”两个字概括了北医的品质。


大家认为我的这篇讲话是北医百年最好的总结,可惜那时吴老已经离开了我。我真想让他看到我的这篇讲话,看到我已经听他的话,进步了。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有一次我跟着吴老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大查房,讨论的是一位肾脏肿瘤病人。


吴老听完汇报后,问主管大夫有没有对病人做过触诊?他强调尽管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仍然应该重视物理检查。


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几十年前的病例:病人的肾脏肿瘤实在太大,长到了髂窝,值班医生在腹部触诊的时候,由于没有摸到肿瘤的下界,反而没有发现肿块。他对这个病人的所有细节乃至住处的门牌号都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他在给北医年轻教师的一次讲座中说,他从当住院医师开始,一直到后来当高年资医生,即使对阑尾炎病人,他都要一一做详细的记录。


他发现几乎像阑尾炎那么简单的疾病,每例病情都有不同之处,或是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害。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年轻医生,行医要如履薄冰,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善于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他也曾经给我单独讲过很多从医生涯中的独特经历,让我对什么是医学,医学的人文与社会属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吴老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一位大医生、好医生,还是一位仁爱的人,一位有智慧的人,一位有担当的人,一位高尚的人。


至今,在我的脑海里,时时会浮现出一幅图画:我和吴老同住一个院子,那是十几年前一个春日的下午,百花争艳,我从窗口看到吴老与夫人高老师并排坐在院子一隅的长椅上,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他们,是那么的静好,使我不禁思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恰如周围一岁一枯荣的草木。就物种而言,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传承。


但不同的是,人会思考,人不仅传承身体,还追求精神的传承。吴老已经告别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还像种子一样,不断播撒到后代的生命中去,他的生命还在延续。吴老是不朽的!


谢谢大家!



来源:医师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