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9 08:14:4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7次
有研究显示,一半心血管死亡是吃出来的。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四季三餐应该怎么吃,在减少外出的疫情期间,还该注意什么?
饮食有度,健康自来
“终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代谢疾病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新近发布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这样说。
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也是重中之重。
其中,合理饮食是包括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改善睡眠等生活方式管理在内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健康饮食,是影响大众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尤其当前疫情状态下,外出减少,高血压患者运动和睡眠就可能不怎么规律,甚至活动少、睡觉多,进行严格饮食管理就是“重头戏”了。
高血压患者健康饮食要“能量管理”和“营养均衡”两手抓
高血压患者应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http://dg.cnsoc.org/)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
首先要避免各种不健康饮食的“坑”,其中吃得咸、吃得多、喝酒多、油腻多、蔬果少均在列。
这些不健康饮食会增加或加重高血压风险。
比如每日饮高度白酒(41度以上)≥100毫升,且每周饮酒≥4次,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率,还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急性心梗)的发生;同时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2]。
其次,最重要的是抓好“能量管理”和“营养均衡”。具体要做到:
1. 减少钠盐的摄入,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钠盐<5 g(不超过啤酒瓶盖一平盖)。
高血压患者除了减少烹饪时添加盐,酱油、味精、鱼露这些含钠的调味品也要注意减少使用。
此外,加工类食物如糕点、火腿、罐头等,通常高脂、高糖、高盐,最好少吃。
2. 建议每日尽可能多摄入不同种类食物,如可能,摄入 12 种及以上食物。
饮食以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加工肉类及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谷薯类每天摄入 250~400 g,粗细搭配,常吃杂粮、杂豆;
蔬菜与水果每天摄入≥ 500 g,包括每天摄入新鲜蔬菜 300~500 g,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每天摄入新鲜水果 200~350 g,不以果汁代替;
鱼类每周摄入≥ 300 g(300~525 g),建议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类烹饪方法;
每天摄入畜禽类 40~75 g,红肉(如猪、牛、羊肉类)摄入量不宜过多;
动物内脏、肥肉、鱼子、蛋黄、乌贼都含有较高的胆固醇,要少吃。
食用油每天不超过 20 g(约 2 瓷勺),多选用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豆油、亚麻籽油、茶油和橄榄油等,并调换使用;
大豆及坚果类 每天食用大豆 25 g(相当于南豆腐 125 g 或豆腐丝 50 g)。坚果类适量,每周 50~70 g;
奶类及乳制品 每天喝液态奶 150~300 g(常见袋装牛奶为 180 ml;盒装为 250 ml);
适量饮茶,每月茶叶消耗量为 50~250 g,绿茶为宜;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不建议常规购买膳食补充剂,仅适合特定营养成分缺乏的患者。
3.每餐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
“饭吃七分饱”不仅有助于超重或肥胖者适当减重,在疫情居家隔离环境下,要充分考虑运动减少导致的能量消耗减少。
减少能量摄入,以基础代谢率的1.2~1.4倍为宜。
基础代谢率计算参考公式:
男:基础代谢率(kcal)=90+4.8×(身高cm)+13.4×(体重kg)-5.7×(年龄,岁);
女:基础代谢率(kcal)=450+3.1×(身高cm)+9.2×(体重kg)-4.3×(年龄,岁)。
吃得咸改不了,怎么降压好?培哚普利/吲达帕胺是优选
一个人长期口味偏重,要清淡些可能比较困难。
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采用培哚普利/吲达帕胺治疗,既可通过利尿排除高钠导致的体内水潴留,又可逆转高盐摄入导致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心肌重构等不良因素,同时还能降低低钾血症的风险[3]。
还有的患者总是觉得一次服用好几种药比较麻烦,而培哚普利/吲达帕胺为单片复方制剂,更方便于患者。
此外,对于平素精神紧张或疫情等因素导致应激性血压升高的患者,培哚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更具有优势[4]。
这里要强调的是,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稳定的药物治疗。良好的饮食习惯,虽然是防治高血压的基石,但并不代表可以降压药物。尤其对于饮食习惯难以纠正的患者,更应该注意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来源:
[1]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点击下载原文】
[2] 常怡勇. 服用降压药千万别饮酒. 求医问药, (8): p. 34-34.
[3] 丁立民, 陈禹含, 李耕慧, 等. 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复方制剂治疗高盐饮食人群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 38(21): 2500-2502.
[4] 张建起, 石蕊, 武周炜, 等. 洪涝灾害中应激性高血压的特点与管理.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12(5): 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