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22:14:0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3次
新冠病毒总是超出想象。
4月19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疫情早期已发生了突变,而且这些突变对病毒致病性具有潜在的功能影响。
李兰娟等指出,研究仅在11例患者分离的病毒株中就可观察到突变的多样性,这提示对新冠病毒的真正多样性仍在很大程度上未被重视。
研究者表示,如果可能,还应在细胞水平上对新冠病毒进行监测。
另外,虽然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较为紧迫,但也需将这些累积的突变考虑其中,尤其是奠基者突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于2020年1月22至2020年2月4日从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医治的11例患者(编号为ZJU-1~11)中分离出新冠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例,是从粪便样本中分离出的活病毒株。
研究者通过对这11例患者中分离出的新冠病毒进行超深度测序,发现了33个突变,经与GISAID数据库的1111个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19个为首次新发现的突变。
图1 11例患者的病毒分离株中发现的突变
之后,研究者又将这些病毒转染到经验证过可结合的Vero-E6细胞(猴肾细胞),以观察突变对病毒载量和细胞病变效应的影响。
Vero-E6细胞系的ACE2受体与人体非常相似,而新冠病毒就是通过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入侵细胞的。
研究显示,将11例患者中分离出的病毒进行转染后的1、2和4小时,病毒载量平稳,波动小;8小时后,ZJU-6、ZJU-7、ZJU-9、ZJU-10、ZJU-11患者来源的病毒载量显著上升。
转染后24小时,除ZJU-2、ZJU-7外的所有患者来源的病毒载量都显著上升,而ZJU-10和ZJU-11上升最为显著。
转染后48小时,除了ZJU-10和ZJU-11平稳外,余者病毒载量有小幅上升。
其中ZJU-10与ZJU-2相比,24小时内的病毒载量相差近270倍。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病毒载毒量越高,细胞病变效应和死亡率也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ZJU-11患者来源病毒中的三核苷酸突变表现最让人意外,病毒复制和细胞病变效应均较为突出。这位患者在45天内病毒检测阳性。
这项研究中的11例患者,8例为男性,年龄在4个月到71岁不等;5例在武汉工作或到访,5例接触过武汉居民,1例与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患者接触。
基于流行病史,11例患者多为一代和二代感染者。
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均出现中度或更严重症状;3例患者有合并症,1例入住ICU治疗。所有患者最终均康复。
表1 11例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
来源:Patient-derived mutations impact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Hangping Yao, Xiangyun Lu, Qiong Chen, et al. MedRxiv preprint doi: 10.1101/2020.04.14.2006016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