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口服抗凝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脑出血,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在存活的患者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风险也明显增加。既往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在有脑出血史的房颤患者中,华法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欧洲房颤指南建议,在脑出血后,如果出血的原因或相关危险因素已得到治疗或制,房颤患者可以在4~8周后重新启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这方面尚缺乏坚实的研究证据,因为相关的随机临床试验往往排除了有脑出血史的患者。6月1日,一项发表在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的中国台湾研究表明,在有脑出血史的房颤患者中,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脑出血和大出血风险,而且对缺血性中风的预防作用也没有打折扣。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类高危房颤患者应优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来预防中风。在该研究中,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在有脑出血史、男士和女士CHA2DS2-VASc评分分别至少为1分和2分的房颤患者中,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相比,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全因死亡、脑出血、大出血风险分别降低48.3%、44.4%、35.5%,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40.4%,缺血性中风风险相似。两组患者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得出的分析结果仍与上述结果一致: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中全因死亡、脑出血和大出血风险分别降低46.1%、38.6%、24.8%。大出血事件包括脑出血以及需要住院的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出血。该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从全台湾地区纳入4540例有脑出血史、男士和女士CHA2DS2-VASc评分分别至少为1分和2分的房颤患者,其平均年龄为76岁,其中1047例服用华法林,其余患者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最好去抗凝门诊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抗凝门诊是通过药师和医师的合作,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指导与治疗,以规范使用抗凝药物,提高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依从性的多学科合作形式。来源:[1]Associ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Major Bleeding,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ith Warfarin Use vs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Us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a History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JAMA Netw Open, 2020, 3(6): e206424.[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 抗凝(栓)门诊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9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