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心衰防治有五件小事!JACC综述

2020-07-05 23:23:5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对于一颗衰竭的心脏,当前不断发展的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无疑可起到很好的改善,不过随着人群的寿命越来越长,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仅仅左手靠药物右手靠器械,就不够了。JACC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特别强调了心衰的生活方式防治。

 

文章指出,虽然“三高”有药对付,但心衰的患病率还是不断上升,这提示还是需要从“三高”的上游,即不良生活方式早早做个了断。

 

肥胖:促进心衰发生

 

终其一生维持正常体重,可有效预防心衰。

 

肥胖和心衰的发生,呈剂量关系。如果一个老年人,能保持体重指数(BMI30

kg/m2平均达21.5年,会降低30%的心衰发生风险。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胖了后,引起的全身炎症水平、心肌损伤、高血压、血脂异常、睡眠紊乱呼吸、左心室肥厚等就会为心衰的到来开始做铺垫。

 

对于肥胖的人而言,减重至少10%,或是降低心衰发生或再入院所必要的。大量减重手术数据显示,减重与左心室重量和新发心衰的降低相关。

 

当然采用饮食和运动等来减重预防心衰也有类似益处,但这很难坚持。

 

这里注意的是,低体重和体重减轻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征兆之一。

 

对于心衰患者专门减肥是否会带来不良效应,目前还不确定。有研究显示,严重肥胖射血分数下降患者接受减重手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

 

另一项研究发现,给予舒张性心衰患者以饮食控制减重后,患者调查的运动能力改善。

 

饮食:多吃菜少吃肉

 

好的饮食搭配不仅可以通过控制体重预防心衰,还可有从其他方面起到预防作用。


合理的饮食以蔬果、坚果种子以及豆类等素食为主,加以少量动物源性食物以及加工类食品,比如大名鼎鼎的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

 

什么饮食合理并非空穴来风。很多研究都显示,饮食中蔬果摄入多,心衰风险发生低。而红肉吃得多,则会增加心衰风险。

 

钠盐:需限制摄入

 

大量研究显示,钠盐吃得多,心衰风险高,尤其是肥胖者。

 

目前有较强的证据支持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预防高血压、脑卒中和心血管病。鉴于高血压对心衰的发生风险,发展为心衰前限制钠摄入是合理的。

 

不过,到底饮食上摄入多少钠还是不确定的,虽然大多数专业学会建议在1500~2400 mg。比如美国心脏协会推荐,每日摄入钠要1500 mg/d。美国心力衰竭协会指南建议心衰患者每日钠摄入限制在2~3 g。

 

此外,尽管一再强调限制钠盐的摄入,但对于确诊的心衰患者限钠的角色尚不明确,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或许能阐明这一问题。

 

运动:可改善心肺适能

 

心肺适能好,心衰风险低。而运动训练有助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或不保留心衰患者。

 

心衰患者至少每天或一周有五天活动30分钟,具体可根据心衰情况调整,注意运动预热和运动后放松。

 

运动形式可步行和阻抗运动结合。此外,瑜伽、冥想、太极都可适当应用,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督促患者参与心脏康复项目或者在家锻炼也很重要。

 

改善生活方式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一些跟踪器(比如可对饮食和活动进行监测),以及一些激励工具或有助于促进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

 

保健品:证据不足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叶黄素、玉米黄质和花青素等在植物性食物红多见。

 

尽管尚未发现服用抗氧化剂补充剂对预防冠心病有效,且在心衰中的相关数据也不足,不过摄入抗氧化剂含量较高的食物可能具有预防心衰作用。

 

2013年ACCF/AHA心衰管理指南建议,对心衰或之前有心衰症状的患者不建议补充抗氧化剂(证据水平:B)。

 

2010年HFSA指南也建议不要服用营养保健品来缓解症状性心衰。

 

此外,在抗氧化剂中,辅酶Q10有数据显示对心衰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但由于样本量小限制了使用。

 

来源:Aggarwal M, Bozkurt B, Panjrath G, et al.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Heart Failure.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2(19):2391-2405.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欢迎关注《房颤科普》公众号!

《房颤科普》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科学、靠谱、有用的房颤防治知识!
 
如果您有关于房颤的问题,请您留言,我们会择期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予以回答!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