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饮酒已成为国人第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2020-07-10 21:44:39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根据中国疾病负担报告,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和饮食过咸。

 

近期,据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姜莹莹等的一篇文章,如果仅考虑到不健康行为,饮酒则排到了不健康饮食和吸烟之后,成为威胁到国人健康的第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影响中国人的健康前三位的行为因素都是从“口”入:不健康饮食、吸烟和饮酒。

 

国人酒量有多“豪”?曾有研究显示,中国和印度的饮酒量拉升了1990~2017年全球饮酒量的增幅。

 

世卫组织也曾发布报告批评中国,酒精消费增幅76%,酒精性肝病比例翻倍,6%的男士死于饮酒。

 

2017年我国饮酒致死人数达67.03万,是1990年的1.82倍,导致的死亡人群归因分值增幅达44.13%

 

1990年饮酒致死的男士为34.90万,而2017年直达65.11万,远高于女性。

 

同期饮酒导致的男性死亡人群归因分值从7.92%增至10.76%,远高于女性。

 

 

1 中国1990~2017年不同性别饮酒全因死亡例数变化趋势

 

饮酒导致我国50~69岁人群死亡人数最多,1990年为16.55万,2017年增至30.79万。

 

而饮酒导致15~49岁人群死亡人群归因分值最高,1990 年为7.63%2017年增至11.37%

 

 

2 中国1990~2017年不同年龄饮酒全死因死亡例数变化趋势

 

2017年饮酒导致慢性病死亡人数为56.51万,慢性病死亡人群归因分值为 5.32%。表1

 

其中饮酒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 33.43 万,肿瘤死亡人数为17.25万。

 

1 2017年饮酒导致中国人群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

疾病种类

死亡人数 (万例)

年龄标化 PAF(%)      

年龄标化死亡率 (/10万)

心血管疾病

33.43

6.66

17.45

肿瘤

17.25

6.33

 8.75

消化系统疾病

3.19

10.27

1.63

物质滥用

2.10

46.16

1.10

神经系统疾病

0.28

0.38

0.15

糖尿病和肾病

0.26

0.66

0.13

慢性病

56.51

5.32

29.20

注: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物质滥用、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肾病

 

除了慢性病外,酒驾、饮酒诱发的暴力事件、精神健康问题也让人心忧。

 

饮酒问题也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以“酒精政策”为关键词,通过世卫组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文件仓库网站检索各成员国制定的限酒政策发现,截至201963日,全球有78个国家制定了134部限酒政策,其中欧美居多。

 

但中国尚未向世卫组织提交政策文件。

 

世卫组织鼓励全球各国采取措施应对有害饮酒,以实现在2010~2025年将全球酒精消费削减10%

 

周脉耕等通过与世卫组织提出的限制有害饮酒综合干预策略(简称 SAFER 策略)进行比对指出,当前我国限制有害饮酒的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酒类生产、销售和流通环节的管控;

 

通过企业自律、法规宣贯、家长和学校健康教育限制未成年人的酒类产品的可获得性;

 

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填补限酒/戒酒适宜技术和服务的空白,提供酒精依赖快速筛查、简短戒酒干预等服务;

 

加强酒类广告的限制措施,尽快出台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媒体)酒类产品营销活动规范;

 

针对酒税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估,定期审查与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相关的酒类价格。

 

为了预防我国居民早死,有必要对饮酒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研究表明,若能避免饮酒,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将增长 0.43 岁。

 

“百川到东海,何时再干杯?现在不限酒,将来徒伤悲”。

 

来源:

[1]姜莹莹, 徐晓慧, 徐婷玲, . 中国人群饮酒疾病负担及应对措施.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 54(7): 731-736. 

[2] 殷鹏,齐金蕾,刘韫宁,等. 2005-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国循环杂志.2019.34:1145-1154.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9.12.00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欢迎关注《房颤科普》公众号!

《房颤科普》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科学、靠谱、有用的房颤防治知识!
 
如果您有关于房颤的问题,请您留言,我们会择期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予以回答!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