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9 20:52:5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8次
9月11日,中国心脏大会(CHC2020)心血管流行病与人群防治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多位专家的精彩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同行围观,让人获益匪浅。
马吉祥:区块链智能慢病监测管理可有效提高管理效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与老龄健康处马吉祥处长分享了基层社区慢病管理策略与实践经验。
马处长指出,目前中国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全国公共卫生服务在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远远不足。如何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的重大挑战。
现阶段,基层医务人员在应对慢病管理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不知道如何调整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基层药物不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的依从性差等。此外,超过70%的基层医务人员自我报告感觉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慢病管理需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导管理人群规律服药,并且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善。现阶段已有许多指南可用于慢病管理,但是如何从指南知识转化为行为改变?马吉祥处长以“控盐勺、控盐罐”等减盐方法,“控油壶、控油勺以及控油APP”等减油工具为例,分享了在基层社区从指南转化到行动的具体实现方法。
最后,马吉祥处长展示了区块链智能慢病监测管理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该管理项目结合了数据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分析、人群分类管理和远程音视频问诊,把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了个体自我监测,有效提高了管理效果,节约了人力成本。
郑志杰: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1%,亟需推广心肺复苏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志杰教授针对“心脏骤停的社区预防和救治”做了精彩报告。
郑教授指出,我国每年心原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其中60%发生在医疗机构外。院外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原性原因,以及创伤、恶性肿瘤、窒息、缺氧、低温等非心原性因素。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CPR)和除颤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1%,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9.8%),现状十分严峻。
郑教授强调,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需着重加强四方面工作:民众CPR培训、推广电话指导CPR、优化提升急救水平、建立和完善心脏骤停和CPR注册登记系统。丹麦研究显示,PCR培训率、旁观者PCR实施率与心脏骤停生存率环环相扣。旁观者CPR可将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提高2~3倍。目前,挪威、丹麦旁观者CPR实施率全球最高,分别达到89%和97%,西欧和美国分别为67%和46%,而我国北京、上海的实施率仅有11%和4%。当前我国CPR培训存在急救体系待完善、缺乏资质管理、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培训方法缺乏标准化等问题。
最后,郑教授总结了推广心肺复苏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救护培训体系标准化建设、公众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CPR-D)培训教育、志愿者与急救医护联动文化、AED的管理和应用以及在政府层面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以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让心脏骤停成功救治从偶然成为必然。
刘静:干预代谢危险因素是减少心、脑、肾脏疾病负担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对中国人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详实的介绍。
刘静教授指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炎症、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危险因素常聚集存在,显著增加心、脑、肾脏病的风险。中国人群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普遍流行,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
近年来,我国因心血管代谢因素导致的死亡人数快速上升,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我国因心血管病造成的经济负担逐年增加,2004~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颅内出血、脑梗死的住院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2%、16.9%和22.2%。
中国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具有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人比例极低,分别为男性0.1%,女性0.4%,合计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人群膳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蛋类、鱼类、红肉摄入量明显增多,全谷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明显减少。
膳食成分的变化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密切相关,12种不健康成分导致的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20%。改善生活方式和干预代谢危险因素是减少心、脑、肾脏疾病负担的关键。
孙英贤:医院和社区结合、多层面管理是高血压管理最佳模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英贤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模式探索历程,包括防治模式探索、防治理念发展、防治模式进展和中国高血压管理经验。
孙教授指出,20世纪60年代,多个高血压患病率社区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但社区高血压检出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1969年吴英恺教授、刘力生教授等在首钢建立我国第一个慢病防治网络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由此拉开了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序幕。
JNC3首次提出社区高血压管理提供长期咨询、随访、监测服务应与医疗管理互补协作以达到血压控制的目的。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提出,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的根本。
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以来,防治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患者思维从被动就医转变为主动咨询;医疗模式从急诊思维转变为慢性病诊疗;医疗结构从单学科转变为多学科的医疗团队,从院内医疗转变为医院和社区联合医疗的模式。
最后,孙英贤教授总结我国目前高血压管理模式的特点:(1)高血压管理是以医院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开展;(2)多层面血压管理是目前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最佳模式;(3)我国目前需要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邢小龙 刘琼 牛晓歌 贺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