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16:48:20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8次
9月11日,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20)心血管流行病与人群防治专题研讨会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志杰教授报告,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不足1%,亟需推广心肺复苏。
郑教授指出,我国每年心原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其中60%发生在医疗机构外。
院外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原性原因,以及创伤、恶性肿瘤、窒息、缺氧、低温等非心原性因素。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CPR)和除颤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1%,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9.8%),现状十分严峻。
郑教授强调,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需着重加强四方面工作:民众CPR培训、推广电话指导CPR、优化提升急救水平、建立和完善心脏骤停和CPR注册登记系统。
丹麦研究显示,PCR培训率、旁观者PCR实施率与心脏骤停生存率环环相扣。旁观者CPR可将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提高2~3倍。
目前,挪威、丹麦旁观者CPR实施率全球最高,分别达到89%和97%,西欧和美国分别为67%和46%,而我国北京、上海的实施率仅有11%和4%。
当前我国CPR培训存在急救体系待完善、缺乏资质管理、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培训方法缺乏标准化等问题。
最后,郑教授总结了推广心肺复苏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救护培训体系标准化建设、公众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CPR-D)培训教育、志愿者与急救医护联动文化、AED的管理和应用以及在政府层面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以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让心脏骤停成功救治从偶然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