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16:48:20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1次
9月11日,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20)心血管流行病与人群防治专题研讨会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英贤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模式探索历程,包括防治模式探索、防治理念发展、防治模式进展和中国高血压管理经验。
孙教授指出,20世纪60年代,多个高血压患病率社区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但社区高血压检出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1969年吴英恺教授、刘力生教授等在首钢建立我国第一个慢病防治网络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由此拉开了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序幕。
JNC3首次提出社区高血压管理提供长期咨询、随访、监测服务应与医疗管理互补协作以达到血压控制的目的。
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提出,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的根本。
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以来,防治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患者思维从被动就医转变为主动咨询;医疗模式从急诊思维转变为慢性病诊疗;医疗结构从单学科转变为多学科的医疗团队,从院内医疗转变为医院和社区联合医疗的模式。
最后,孙英贤教授总结我国目前高血压管理模式的特点:
(1)高血压管理应以医院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开展;
(2)多层面血压管理是目前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最佳模式;
(3)我国目前需要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