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心脏骤停但无ST段抬高,不能排除冠脉事件!中国共识

2021-08-02 14:56:38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0次

近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等学术组织发布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疗中国共识。

 

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紊乱或障碍,即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全身缺血 - 再灌注损伤、持续致病性病因和诱因等四个病理损伤过程。

 

共识推荐:

 

1.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重点在于逆转其病生理表现,进行及时适当的集束化管理。

 

集束化管理是广泛的、结构化的、多学科的管理,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的最优化管理,有指征需要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时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目标温度管理等治疗。

 

表 1心脏骤停后重症治疗时间轴

 

2. 如果怀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为心原性,且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在排除禁忌证后,必须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

 

图1心脏骤停后患者血运重建决策流程图

 

3. 心肺复苏后治疗中需要避免并立即纠正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90 mmHg,平均动脉压低于 65mm Hg) ,目标平均动脉压 65~80 mm Hg为宜,可根据具体病情有所调整。去甲肾上腺素可作为心脏骤停后患者的一线血管收缩剂。

 

4. 在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休克的患者,需要考虑使用体外机械循环支持。

 

5. 心肺复苏后治疗中PaCO2需要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维持 SaO2 不低于94%即可,并且需要考虑温度校正。

 

6. 心肺复苏后治疗中应积极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并采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联合保护措施。

 

表 2 心脏骤停后患者减轻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措施


7. 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者需进行目标温度管理,可选择并维持 32~36 ℃中的某一恒定温度。在达到目标温度后温度管理需至少维持 24 h。

 

复温时,复温速度维持 0.25 ℃/h直至正常体温。并在复温后继续控制核心体温在37.5 ℃以下至少持续 72 h,避免体温反弹。

 

不建议在院前常规快速静脉注入冰盐水对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进行降温。

 

8. 心脏骤停后可考虑使用抗惊厥药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9. 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在院前复苏、复苏后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结局。

 

10. 对于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血糖控制目标范围的获益尚不明确。

 

来源: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组.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7): 578-587.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