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雾化,也要注意排痰!中国共识

2021-08-09 22:38:5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7次

雾化祛痰治疗虽在临床广为应用,但尚存在较多问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呼吸、儿科、药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一份共识。

 

共识指出,临床实际应用中常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后雾化使用的情况,使用前应评估不同药物联合雾化的配伍相容性,以及对雾化装置最大容量和雾化时间的要求。

 

表1 雾化吸入祛痰药物与其他吸入药物的配伍相容性

 

雾化祛痰药物疗法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推荐:

 

1. 对于痰多且黏稠或不易咳出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建议雾化吸入祛痰药帮助及时清除痰液、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2. 对于咳痰困难、生活质量差以及标准气道清除技术无法控制症状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或雾化黏液溶解剂(≥3个月)治疗。物理祛痰前依次雾化吸入 β2受体激动剂、生理盐水、祛痰药物,可提高疗效。

 

3. 对于痰多或黏稠难咳出的慢阻肺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黏液溶解剂雾化吸入有利于促进痰液排出。

 

4. 哮喘患者痰量较多或黏稠难咳出,可加用雾化吸入祛痰药物。注意全程密切观察,防止气道痉挛的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期可雾化吸入速效 β2 受体激动剂和ICS,慎用其他祛痰药物。

 

5. 围术期管理中,当患者存在肺部并发症高危因素(如高龄、长期吸烟史、合并肺部基础疾病等)、术中麻醉时间长(>3 h)或肺挫裂伤重(如胸膜腔闭锁等),并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或有痰难以咳出时,可在术后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帮助清除气道分泌物。

 

6. 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以及痰液黏稠、咳痰困难需要支气管镜吸痰的患者,可在操作前雾化吸入祛痰药物。

 

对于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术后出现咳痰、痰潴留症状的患者,可雾化吸入祛痰药物以帮助痰液排出。

 

而对于支架置入患者,建议术后常规雾化吸入祛痰药物以减少痰潴留,直至咳痰、痰潴留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如检查提示痰液滞留较多或有痰栓形成时,可依据患者情况增加雾化祛痰的频次和用药天数。

 

7. 儿童患者咳嗽能力较弱,雾化治疗时应由家长帮助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吸入用祛痰药物应用于儿童患者时,应根据临床反应和治疗效果调整用药剂量和次数。

 

8.机械通气患者: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祛痰方法,当痰量过多、浓稠时,可采用雾化吸入 N-乙酰半胱氨酸或氨溴索联合物理方法进行祛痰。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吸痰次数,避免痰液堵塞气道。

 

9. 对于咳痰困难、长期卧床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祛痰药物联合深呼吸、体位引流、拍击胸背、吸痰等物理祛痰方式帮助提高祛痰效果。雾化吸入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咳痰能力。

 

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4): 340-34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