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查糖尿病,应从35岁开始! 美国声明

2021-08-27 21:54:1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6次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在JAMA子刊发布的一份声明建议,35岁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

 

据悉,这是为了应对当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井喷状态,USPSTF将之前建议的40岁降低到了35岁这个门槛。

 

USPSTF建议,对35~70岁超重或肥胖人群筛查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同时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有效的预防性干预。

 

超重定义为体重指数(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25 kg/m2,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30 kg/m2

 

我国糖尿病人群较为庞大,疾病流行一直飘红。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

 

不过对于中国人群而言,低一点的体重指数,其糖尿病风险就开始升高。

 

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对全球57过70万人的分析显示,国人体重指数≥23.8 kg/m2,就应查糖尿病。

 

而且该研究还发现,对于中低收入国家的人群而言,更小的年龄、更低的体重指数就该筛查糖尿病了。

 

也就是说,不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40岁,体重指数更小的一点,糖尿病风险就开始上升。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任一体重指数值,男性糖尿病风险总体高于女性,而且越胖约明显。

 

近期,亚太心脏病学会发表的一份优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转归的共识强调,糖尿病前期是干预窗口,预防心血管病,应从糖尿病前期开始。

 

35岁的年轻人,该留心自己的血糖水平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2014版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还专门推出国人适用的、简单方便的风险评分系统(表1)。


1  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



注:体重指数(BMI)为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


这是研究者利用中国2型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中41809位成年人的数据建立的评分系统,共纳入了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家族史、腰围、收缩压和性别等6项糖尿病风险因素作为指标。6项总分分值范围为0~51。


每一指标都有对应分值,如果对应的6项评分总计≥25分,则表明糖尿病风险高,应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这一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快速识别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尽早接受干预。伴有传统危险因素的人群尤宜及早进行糖尿病筛查。”解放军总医院陆菊明教授表示。


中伴有糖尿病高发风险因素的人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40岁以上者,尤其是40岁以上,且体重指数>25 kg/m2伴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者;有巨大胎儿(≥4 kg)分娩史者;以往曾一次或多次出现空腹血唐或餐后血糖异常,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


来源:

[1]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Screening for Pr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21 Aug 24; 326(8): 736-743.

[2]Body-mass index and diabetes riskin 57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level data in 685616 adults. Lancet, 2021, 398(10296): 238-248.

[3] Tan JWC, Sim D, Ako J, et 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by the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Cardiology: Optimising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Eur Cardiol. 2021 Apr 19; 16:e14.

[4] 陆菊明.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更新要点的解读.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865-86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