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何达:展翼26载,因热爱而执着

2022-06-06 11:08:42来源:骨科在线阅读:65次

何达,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创伤、退变、畸形等脊柱疾病,在脊柱微创、导航和机器人、智能骨科技术等方面都有深厚造诣,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


从医26年,他见证了中国脊柱外科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师从国外技术,到今天国内脊柱新外科技术走向国际;从引进器械为主,到今天能够自主研发骨科机器人;从单纯重视手术技术,到围手术期管理和医学人文的不断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何达,看他与脊柱外科的结缘与发展史。

何达


结缘脊柱外科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时光倒回1996年,刚刚走出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大门的何达,被分配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这一年恰逢建院40周年,脊柱外科尚未创建。他面前有很多科室选择,但是大学期间在积水潭医院的实习经历,让何达对骨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果断选择了骨科。
进入骨科工作后,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面临自主学习和临床实践,初出茅庐的他感到有点懵。幸运的是,何达遇到了自己的恩师田伟院士。那时,田伟院士刚从日本学成归国,创建了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他成为最早跟随田院士的一批医生。后来又顺利考上研究生,成为田院士门下最早一批研究生。

何达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留念


在毕业后工作的前10年里,他的很多同学选择出国读书,令人羡慕,还有的选择下海经商,获得了高薪。留下做医生的他,每天则忙着管理病人、钻研骨科书籍、各种临床考试,并且囊中羞涩。那时,他也拿到了美国大学的offer,但真的要离开吗?出去就意味着放下手术刀,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学了这么多年医,最想干的还是医生”这个执念让他选择留下来。
在工作的同时,他没放弃进一步深造的梦想,2004年获得卫生部及日中医学会授予的笹川奖学金,公派赴日本独协医科大学附属病院,进行脊柱外科临床研修;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骨外科学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2012年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做访问学者。

何达与田伟院士合影


回想起这一路走来,何达认为守得住初心、耐得住清贫、吃得了苦头,就是突破迷茫的最好解药。他说“让自己坚守下来的,还是骨科的魅力,由衷的喜欢和热爱才能做出一番成绩”。从一开始心存疑惑,然后不断去学习,最终坚定信心,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当真正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可以自己独立手术治好病人之后,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帮助病人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也逐渐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选择。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青涩学者已是骨科界精英。每年完成5000例门诊,主刀400余例脊柱手术,他所在的积水潭脊柱外科,也从国内少人知晓到享誉国内外,除了高超的医术,他们还在智能骨科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机器人辅助技术

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


谈到现在大热的机器人辅助骨科技术,何达称“当年的机器人导航没有这么火,如果不是田伟院士的坚持,就不会有现在自主研发系统的诞生”。

早在200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就率先引进了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可那时的导航技术还不成熟、操作繁琐。需要在术前获得一个CT影像,然后在术中去做点和面的配准,最后再去做螺钉的置入和指引。仅仅一个配准过程,有时需要一两个小时,很多医生不理解“明明徒手就能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搞得这么麻烦”,因为不受一线医生的青睐,很多医院都放弃了,也就错过了导航技术的发展。

何达用机器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田伟院士带领下他们突破了导航临床精度的难题,第二代和第三代导航技术实现了二维图像导航到实时导航技术的飞跃,在术中就可以通过CBCT获得脊柱椎体的三维扫描图像,不再需要繁琐的图像配准就可以指引螺钉打入或指引医生到达进行手术操作的部位,一举把导航短节段的手术时间缩短到5分钟以内,多节段手术缩减到1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

他跟随田伟院士坚守在产学研团队的一线。从2010年开始与企业合作,在计算机辅助导航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天玑”通用骨科手术机器人,2016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的注册证,拥有完全自主产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结果是美好的,但过程则非常艰辛。最早进行临床验证的时候,尽管已经做了很多试验,心里还是打鼓,能不能准确?2015年,田伟院士使用“天玑”通用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第一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同年,田伟院士实施了世界第一例复杂上颈椎畸形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手术。上颈椎,世界上公认最难、最危险的手术部位。术中如果出现偏差,很容易造成椎弓根螺钉损伤神经或大血管,造成脑梗或大出血,或者损伤神经,病人瘫痪。当看着一枚直径4毫米的螺钉,准确无误地打入紧挨椎动脉和脊髓、仅4.5毫米宽的螺钉通道时。在场的医生都激动不已,多年的梦想照进现实,机器人辅助骨科技术在高难度手术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让高危手术安全化、常规手术微创化。如今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何达还会展示这第一台手术的场景。

谈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何达认为,现在的骨科机器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后的目标是“一个能够与医生交互、智能规划、自主或辅助医生完成一系列骨科手术操作的智能机器人。”何达现在主持着多项骨科机器人和智能骨科方面的研究,希望今后能跟骨科同道一起,把这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与手术同等重要的

围手术期管理


虽然脊柱外科医生的核心工作是手术,但在何达看来,围手术期管理跟手术同等重要。“如果说手术是决战,那么在决战前决战后的一系列后勤保障措施,也就是围手术期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沟通工作

何达表示,第一个要了解的不是病人的各项化验指标,而是病人真正的需求。这就要跟病人和家属去沟通,比如一个疾病可能给病人带来多种功能障碍,其中有最重要的,也有相对影响不大的,有时候,全部都处理的话给病人带去的创伤和成本是高昂的,这时候就需要和病人以及家属沟通他们最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否可以用较小的创伤和代价解决大部分问题。
确定需要进行手术后,才是进行实验室、影像学等一系列检查。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各种问题,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等,这就需要相关科室提前介入。谈到多科室协作,何达说“不能只写一个会诊单子,病人的风险高不高都需要跟相关科室医生去当面沟通交流”。
此外还要重视跟护士的沟通。护士跟病人相处时间更长、观察更全面。病人的日常活动、情绪以及家庭关系等,通过一段观察才能反映出来,这些问题护士了解得更清楚
做好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何达强调,血液管理是脊柱外科围手术期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贫血,病人就会恢复得很慢,神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手术效果。因此,脊柱外科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要细致,第一要完善手术计划,应用微创技术、止血药物等,尽可能减少病人术中的出血;第二要根据情况,给病人及时补充各类成份血或血制品。
谈到输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在田伟院士的带领下,就率先开始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虽然那时血液不像现在这么缺乏社会献血,但异体血在使用上难免会出现输血反应、血源传播性疾病等问题。事实上,病人也更愿意接受自体血回输。
现在的自体血回输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医生通过手术的精细化或微创化操作,减少术中出血。再加上自体血回输,除了少数严重的畸形矫正和较大的多节段手术外,大多数脊柱手术病人几乎不再需要术中大量输血了
提倡ERAS让患者受益
现在提倡加速康复ERAS概念, 其核心是减少病人围手术期痛苦、早日康复,这就需要提前跟麻醉科做好沟通,术前减少病人禁食禁水的时间,同时重视围手术期止痛,减少病人疼痛。脊柱外科病人术后早下地,能避免血栓的形成,更快地进行康复,这就要做好宣教,鼓励病人配合各种康复措施,增强其康复信心。
事实上,很多康复概念在不断发展,比如病人颈椎手术后要不要戴颈托,戴多长时间?“过去可能要戴三个月,现在我们会建议病人不戴或者少戴,或者只是开始几天伤口恢复时戴一会儿。”何达表示,如果颈托佩戴时间长了,反而会引起肌肉萎缩和疼痛。这些都是加速康复的内容。
行医26载

医者仁心,热爱笃行


行医26年,何达感慨“医学体现的不只是一个自然科学,更集中体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里面。即便手术成功完成,也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下功夫,关注病人的心理,让病人更快恢复,才是成功的治疗”。
他回忆自己刚开始出门诊的时候,也不擅于跟病人交流,只关注医疗技术本身。后来随着跟病人交流的增多他逐渐发现,医疗不光是治疗本身,还要重视病人的感受和体验。因为来看病的人,不仅是为了治好病,更期盼获得一个希望。有了希望,病人就会更配合医生,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如今,何达已从当年青涩的年轻医生成为科室的顶梁柱和学界精英。见证了脊柱外科的突飞猛进,亲历了机器人辅助技术的蓬勃发展。历尽千帆,今天的他依然坚持学习的心态,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抽出更多精力从事临床新技术新疗法的研发,为今后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时代的车轮继续前行,何达觉得自己最大的感触是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像智能骨科的发展,如果不是当初的坚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要说有什么不变的,他觉得就是从医的初心,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做一名有为的骨科医生,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拥抱变化、锲而不舍,践行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专家简历



何达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秘书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创新骨科学部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显微神经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骨外科学组委员

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脊柱外科学会秘书长

亚太颈椎外科学会(APCSS)执行委员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生物骨材料与临床研究》《机器人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杂志》《Orthopaedic surgery》等杂志审稿专家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